《何以笙箫默》中的何以琛,《楚乔传》中的玥公子,《那年花开》中的吴聘,每追一个剧,就要换一个老公。霸道总裁也好,阳光暖男也好,剧中的男主永远是那么完美,再看看现实中的男友,天啦噜,快把这个整天打游戏、邋邋遢遢的男人给我丢到太空去!
如果你这样想了,那你就需要冷静一下,警惕自己被拟像所创造的“真实”给迷惑,而这,正是身处后现代社会的我们经常会面临的一个问题。
那么,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什么呢?它与现代主义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本《图解后现代主义》中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及其起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描绘,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书中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东西。但是后现代主义者们并不把后现代主义看作是现代主义的一种间断,也不认为它是现代主义的一种继续,并且同样不认为它是两者的结合。”
那么要想了解什么是后现代主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
①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前半期艺术领域里新式样、新潮流大爆炸的总称。如果引用一句话总结这个纪元,就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句:万物都已肢解,中心难再维系;只有混乱被松开捆绑,横行于世。
虚无
在现代纪元里,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也叫理性时代)的价值观被解体了。那个时期,人们追求理性和进步,认为运用科学、理性和逻辑的普世价值便能把人性从痛苦、宗教、迷信、一切非理性行为和毫无根据的信仰中解放出来,这样,人性就可以上升到自由、幸福和进步的状态。
简言之就是让人们抛开对神话、宗教的信仰和依赖,完全用理性和科学去对待一切事物。于是,就如尼采所批判的那样,上帝死了,基督教伦理也死了。
可是,人们真的就此获得了解放和幸福么?看看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吧,死亡集中营、大屠杀、广岛长崎大爆炸、两次世界大战,等等,这些可怕的梦魇不都是在追求理性和进步的价值观下发生的么?
当尼采宣称上帝和基督教伦理已死之后,当人们明白科学理性的价值观不再只是创造进步之后,整个世界陷入了混沌的虚无之中。人们失去了心灵的寄托、行为的准则和存在的意义,一切都变成了虚无。
疏离
而这,只是现代主义的问题之一。还有其他问题——艺术的问题。现代艺术和文学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
激进的现代艺术把文化分割为“阳春白雪式”和“下里巴人式”。它排除了中产阶级,使艺术和文学的创作和理解局限在所谓“精英阶层”之中,他们从注重私人的、主体性经验的角度出发,描绘个体与社会的疏离和绝望,并试图寻找新的整合、新的中心。乔伊斯的《尤里西斯》,艾略特的《荒原》就是其中的代表。
②后现代主义
去中心化可能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代表特征,后现代主义倾向于一种随机的、反形式的、表层性的游戏。用时髦的话说就是“freestyle”,他们企图消解艺术的定义——创造非艺术和反艺术。
对元叙事的怀疑
“元叙事”是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他看来,“元叙事”或“大叙事”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他认为社会现代性的最主要部分是大叙事构成的。但后现代主义却是以怀疑大叙事(进步、启蒙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为特征的。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元叙事”往往具有某种权威性,或使自身的表述具有合法化和普世化的效用。
而后现代主义者则企图以具体的事件和人类的多样化经历来代替大叙事。他们说“多样性的理论观点要比宏大的,包罗万象的理论好得多。这样,意义的普遍性体系便消失了。
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区别的消失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他将后现代时期视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加剧和最新阶段。这是一个工业化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时期。人们深陷于从消费文化所借来的,并用工业技术复制出来的那种泛滥的、雷同的、肤浅的商品和文化之中,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之间的区别消失了,真实和幻象的界限也消失了。
相比之下,他更称赞现代主义,因为现代主义文化表达了对世界的不满。例如,梵高的名画《农鞋》对全社会农民的贫穷、悲惨的生活发出了抨击。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则是碎片化的、肤浅的,例如,安迪.沃霍尔的《钻石灰尘鞋》,表达了一种与现实没有任何关联的零深度。
因此,詹姆逊将后现代时期视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加剧和最新阶段,并对其持批判的态度。
拟像的序列
让.鲍德里亚认为,被电脑和电视支配的后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新的现实,他称之为“拟像的序列”。
对他来说,拟像就是真实物体或事件的复制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拟像不仅在复制真实,它也在创造真实。例如,好莱坞大片中对美国强大、民主、自由等的展现,偶像剧中对灰姑娘、傻白甜、霸道总裁、暖男等爱情角色的塑造,大众传媒上对某个人物或事件的报道,等等,这些拟像所创造的“真实”正在一点点的侵入并重塑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而我们却并不自知。
肯定它的多元化也好,批判它的虚幻性也罢,生活在这样一个后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趋利避害,既要享受它的多元,又要警惕它的虚幻,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的主人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