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似乎一场关于宗教,关于信仰的表达和冲突,但我却觉得这是个体和个体的碰撞,比如埃米莉和阿米尔夫妻之间的冲突,艾萨克和埃米莉的冲突,阿米尔和乔里工作之间的冲突……人们总是习惯于小中见大,却忘了,或者说忽略了,大多数人习惯于用他人或多数人来表达自己,比如“大多数人都……”,“我相信你也有过这种感觉”(剧中也有)等语句,以此来躲避或遮掩来自内心深处的耻。个人觉得《耻》是一场对自我的追逐,他们迷失自我,反叛自我,回归自我……由此他们产生了冲突和碰撞,他们在其中逃避,摇摆,挣扎……但当所有的矛盾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耻终于从内心挣脱出来,把一切的粉饰都撕下来了,成了眼前赤裸裸的羞。
剧中人物意识到自己的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峙,比如阿米尔;一种是自省,比如埃米莉。(但也有完全没意识到耻的,比如艾萨克)导演很好的把握住了剧情节奏,整个剧有张有弛,充满张力,慢条斯理地把“耻”剥开,又从容地调味熬煮,最后成就了一场盛宴。演员的台词和肢体语言更是具有感染力,将“耻”表现得贴切鲜明,具体而可感。
我最喜欢的是故事的结尾,男主人公(阿米尔)与他的自画像相对而立,心情感伤,表情复杂,像茫,像悔,像悟,更像陷入更深的困惑。引人想象、思考、发散……
下面说主题――宗教和种族的冲突。这个问题很常见,课本里有,电视里有,QQ空间中有,日常交流中有,生活习惯中也有。《耻》只是将这种常见的问题放大了一点,矛盾激烈了一点,情况复杂了一点,但就是这“一点”让这个剧得以存在,也让“耻”展现得彻底淋漓。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耻”是什么?是阿米尔对自身身份的否定?是埃米莉对婚姻的背叛?是艾萨克对埃米莉的引诱或挑逗?是,但不是根本。看到过一句话――“普世的同理心是一种对于人性最基本的尊敬”。这个耻应该是一种同理心的缺失,这种缺失是所有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正如对美联航在芝加哥机场采用暴力强行将一名亚洲人拖下飞机事件上,有多少人在那个老人喊“I'm a Korean”时或者他喊出“Chinese”之前就感到愤怒和不公的?!普世的同理心应是旁边的白人女子的态度――“What are you doing?It's wrong to do this for him.”同理心是在面临不公的时候,不因被欺辱的对象是黑人,亚裔还是犹太人,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苦行僧等身份而失声!我想这就是《耻》想表达的东西――每个美国人追求的“美国梦”不能因宗教或种族(即自身身份)的差别而破碎(但它就是碎了!)。
每一个人内心的不安就是社会的不安,每一个人内心的迷茫就是社会的迷茫,每一个人内心的耻就是社会的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