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导览:青青古刹 悠悠我心

“芰荷偶尔露芬芳,荏苒香消梦一场。

几度推销还自买,如来犹是卖花郎。”

若去深山中遇得古刹,听闻梵音,往往使人一时清脱出红尘,始思慎终追远之心,生出了解生命真义之念。因此,一座梵刹的存在是非常重要且殊胜的,风雨红尘中,它可慰世人之心,可营造一方生天,福佑周边百姓,传播如雨法喜,经营一方善田,洗礼一方风水。

洞山居于宜丰境内,风景奇秀,方圆约十华里,山势呈九牛奔槽形,即有九座曲岭都蜿蜒聚向中间一盆地。这里有原始森林,古木参天、藤蔓环绕、鸣泉飞瀑。春季溪水湍激,杜鹃满山;盛夏浓荫蔽日,凉风习习;深秋枫林如火,丹桂飘香;隆冬古塔映雪,野梅绽放。不但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古迹也很突出。

洞山也是历来曹洞宗祖庭的门户担当,感念南师,也感念时代的机缘,若非南老这位耆德大宿牵头挑揽,真不知洞山祖庭何日重新光复,若非时代机缘所至,这一片清幽山景、寂静的破旧老禅院,何时能回复往日的灿烂光辉呢!

2006年宜丰县委书记至太湖,恳请南怀瑾恢复洞山。2010年南师派古道住锡洞山,重修普利禅寺。历时六年,投资1亿多元,洞山普利禪寺已重建一新,从老禅院到新禅修中心,从上客堂到茶室 ,从寺庙主体建筑到接引俗众的洞山民宿,山上山下对应形成整体格局,規模宏大,设施齐全,可从各个层面接引众生,普及法雨及美好的传统文化,崭新的现代化禅宗寺庙正式对外开放。

一代宗师南怀瑾先生曾云,中国一百多年的变乱,问题出在文化教育上,建设禅修中心,可以为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一些有益工作。

禅院不拘泥法礼,不设香火,不做法事,而糅进动静相宜的修炼方法,结合禅修与瑜伽,引渡当代修行人,体现新时代禅风。

为让大家熟悉并了解洞山普利禅寺,我们制作了这个导览文,请跟随我们以下的文字一步一步去看去听,也许您便会更清楚地了解洞山及普利禅寺,知晓这座曾经的古刹、现代的新禅院古往今来的点点滴滴。

一 、山门处风光始现:“洞山禅林”迎候

洞山的山门并不十分起眼,仅在上山的小径旁立一纵型石碑,上书“洞山禅林”。该石碑题字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

越过石碑,迈步上台阶,我们这趟清净之旅便也由此开启了。

二、洞山文化:寺院的文化教育窗口

一方“洞山禅林”石碑一侧,一幢集简约朴素大气雅致之风的整体建筑便霍然而现,此建筑结合本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由名师设计,为大众安享山野生活提供了清新便利的山间居所。

此为洞山民宿,是禅宗曹洞祖庭洞山寺对外活动、交流、宣传互动的窗口之一,承载着洞山寺接引大众、普及美好传统文化教育、传播禅文化、辅助当代人平衡身心、增长智慧的重任。

洞山普利禅寺倡导多元文化观,洞山文化也是承载多元文化普及的重中之地,此地常年开设青少年教育、中老年颐养、自然体悟等一系列与传统文化及生命修习相关的文化活动,是洞山寺接引大众的重要多元文化基地。凡儒家易家道家杂家,茶道香道武艺水墨,经典吟诵锦灰堆甲骨文等,但凡有适宜倡导良好传统文化的师资,洞山文化一一不吝巨资请来,燃点一盏现世中的文化灯火,给大众作美好的分享和推广。

此地已连续主办多届夏令营、周末禅、周末亲子营、中秋节庆等活动,许多家长、孩子、朋友们都曾在此亲聆田野之声,静心于活的教育及传统文化的熏习。期间大家每日安享洞山亲耕的农家菜、山间的泉水,亲闻洞山文化带给都市人群不一样的文化教育观,享受与他处不太一样的假期生活。

三、古道风景

顺着石阶渐上而入森林,绿意和清新便盈然在侧了。

但见一条山径缘溪而上,淙淙水流轻泻而下,竹海松涛隐隐有声……这里动静相宜,风貌清幽。

洞山的原始森林内,古木参天、藤蔓环绕、千年以上树龄者处处可见。葛溪(洞水)飞瀑鸣泉,鸟翔兽走,奇花异草,楠木古藤,山虽不高,仍有不少景点等待垂赏,计有良价祖塔、苏辙诗石刻、木鱼石、七仙桥、千年罗汉松、石上楠、逢渠桥及夜舍山、红木埚、牛头山、经坑等多处佛塔林及景点。

洞山上计有四种兰花生长——春兰、蕙兰、建兰、寒兰,也是此地较为特别的植被物种。洞山还长有多年的苦槠(zhū)树,这种树是长江南北的“分界树”,是长江最南段的特有植物,再往北,就没法生长了。也这是洞山特有的物种,苦槠树能做出苦槠豆腐,制成苦槠糕,非常具有当地的特点和风味

“泉瀑涓涓净,山花霭霭飞,白云回合处,应是至人栖”。洞山的美,也令历代文人墨客也为之留下了赞美的诗篇。

四、禅宗古话:曹洞宗

了解洞山普利禅寺,不得不先普及它的历史渊源。

禪宗是中國化佛教最有特色及影響的一個宗派,倡導「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靈山會上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唯摩訶迦葉會心展顏一笑。釋迦牟尼佛以心傳心,將禪宗無上心法付囑摩訶迦葉,此为禪宗形成之淵源。

古傳西方二十八祖達摩祖師渡海東來,與梁武帝道不謀合後渡葦北上,至少林面壁九年,於此禪宗心法在東土生根。

達摩後傳東土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惠能大師,禪宗緩慢與中華文化融合並實現佛教中國化。在此六传过程中,禅宗衍出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史称“一花开五叶”。到了宋朝,又从临济宗产生了黄龙派与杨岐派,合称七宗,通称“五家七宗”,于是又有“一花开七叶”之说。

其中,尤以臨濟與曹洞兩宗影響最為深遠。臨濟宗由黃檗希運(黃檗山位於江西宜豐)弟子臨濟義玄創立,臨濟宗禪法強勁,機鋒犀利,獨樹一幟;而同樣發源於宜豐的曹洞宗由青原行思系子嗣洞山良價創立,再由曹山本寂及雲居道膺等發揚光大,其影響遍及日韓。

曹洞宗禪法嚴謹,淵遠綿長,註重實修,尤其在禪界弊端叢生之末法時代具深遠意義。

(此节资料选自普利禅寺官网重建纪实下的文章,略有改动和删节。)

五、逢渠桥

顺古道向上攀行不久,便可得见一现代仿古建筑——凉亭,建于逢渠桥上。而逢渠桥却是古迹的遗存,始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此桥采用“无浆干砌”法,桥为单拱,由77块花岗石排列而成。桥全长15米,桥面宽4.7米,桥拱净跨4.2米,拱矢高2.1米,是佛门的杰作。

拱肩立有2个石雕武士为护桥神。桥下溪水潺潺,有几块巨石半沉在水中,露出水面的地方长有青苔和低矮植物。

据史载,北宋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受良价禅师弘扬佛法的感化,同安乡民雷四十三娘决心在葛溪上架起一座桥梁,方便乡民往来。

为表诚意,雷氏每年秋收后至稻田拾穗,积攒建桥资金。当雷氏77岁时终于攒够了建桥所需资金,之后便安然去世。雷氏之子张裕禧先生承母志,按雷氏的年龄,把建桥的石板制成77块,选取良价禅师《逢渠偈》之语,定名为“逢渠桥”,并把《逢渠偈》诗句刻在桥畔石碑上,至今字迹仍然清晰可辨。

据传,此后当地的张、雷两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孙后来官至左丞相。这就是当地人所传“功德洞山得福荫”之说。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善行是一种仁慈的行为,一种对人类仁慈、对万物仁慈的行为。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才会有善行。正因为有了雷四十三娘“拾穗建桥”的善行,才有了“张雷两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善报。

六、逢渠偈

有关良价禅师的禅宗史话绵绵不绝,其中尤为著名的就是他顿悟时作的一首偈子,便是这《逢渠偈》。

原偈文:“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住,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此偈文南怀瑾老师曾有开示,不妨一读——《如何修证佛法》

洞山悟本禅师怎么开悟呢?临水照影,要走过溪水,把鞋子一脱,太阳一照,把自己的影子映在溪水里,他悟了,作了一首偈子: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这个他是谁?就是你的妄想,若从思想上去找这个东西,你完了。思想,感觉等等是我们真我的影子,所以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们的什么思想、境界,这些都不是真的我,我今不是渠。渠今正是我,但是这些思想、境界等等,却都是“我”的作用所变现的,也就是全波是水,全水是波的道理。庄子说,我梦见变成蝴蝶的时候,就不知道我是庄子了。当我梦醒的时候,我不晓得到底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我。到底我是梦?还是梦是我?到底梦中是真的?还是现在是真的?人生一大梦,天地一大梦,事事皆在梦中。你若说梦中没有意思,那你就错了,没有智慧。我以前有一个朋友蛮有意思,我说你不要糊涂,“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不易醒。”他说,你这样讲不算高,我给你改一个字,“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不愿醒”。哦!有道理!有道理!假如世间的人都是好梦由来不愿醒,那又有什么办法?香板打一万次也打不出半个来。

这个大有道理哟!必须要把这个真我找出来,才不辜负打七,找到了没有?究竟是有我?无我?空?有?真?假?

没有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外没有放开,身心没有放下,不容易找到“真我”。而且,你们心里嘀咕着,已经三天啦,怎么还不悟?这样的话怎么悟得了?赶紧放下,管他悟不悟!管他懂不懂!就是那么放下用功。香板会告诉你到了没有,就是这么办。打七要把这个心打死,大死以后再大活一番。所以,古人说:“悬崖撒手,自肯承当。”要有这个气派,要自己去肯定,靠自己活下去。“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非要大死一番,才能大活。可不是叫你去自杀,叫你杂念、妄想、善的、恶的念头一概丢下来,忘光了,才能大活。这个时候才能大悟。现在,各位把身心放下,好好用功。

七、木鱼石

再往上一路观览,可见一块硕大的黑石伏于地,宽3.3米,高2.6米。一头高隆,一头低凹,因其形似木鱼,叩击顶端也能发出似敲木鱼的“剥剥”之声,因而得名“木鱼石”。

此处也不妨附上木鱼的由来——木鱼,是以木雕制成鱼的形状,僧人在诵读经文时不停叩击之,以此计数或者醒神,帮助自己长时坚持下去。

为何是雕成鱼形呢?据说鱼类昼夜常醒不眠,今以木刻成鱼形而叩击之,意在使人警惕,不可昏沉懒惰,应昼夜精勤修行佛法,直至成功为止。

八、飞练

在逢渠桥上游的50米处,有一处近10米高的瀑布,溪泉从崖石上泻下,哗然溅响珠光如银,形成了银瀑飞练的胜景,真如"白练挂幽谷,银帘抖玉珠"。

晴天正午,洞水佛光会乍现:阳光透过四周茂密树木的空隙投射到瀑面,形成一道七色的彩虹,显虹时间十来分钟。

九、考功泉、夜合石、油盐井、石刻诗

考功泉

飞练之上溪水积成池,一泓清流,微波荡漾。天然泉水在瀑布下方汇成一丈见方的泉池,瀑布顶端是被水流切出的一个不大的山崖丫口。

这时太阳隐藏在瀑布后面茂密的树林中,从枝叶中漏出的金光在丫口处聚集成团,朦朦胧胧地笼罩在泉池四周,有点云雾缭绕的感觉。泉池水浅,水面如镜,清澈可照人影。

据说,这里的泉水可治百病,可辨善恶。只要你往泉边一站,善者影像清晰,恶人影像模糊。当地县志记载:此泉水可考邑官员的功过。也就是说官员来洞山朝圣随喜时,走过泉边,如影象清晰,当是有功于民的清官,反之,则是有负于民的昏官。此为“考功泉”之说。

夜合石、石刻诗、油盐井

夜合石,实为上下两块叠起的石头组成。相传该石能昼夜开合,是洞山的关锁,石下有"油盐井"。不妨来听听历代流传下来的故事。

据说宋元丰七年(1084)春,贬谪筠州任盐酒税监的苏辙,与前来看望他的苏轼一同到洞山访云庵禅师时,留有摩崖石刻诗一首,诗曰:"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出世佛僧何处著,入群鸟兽不妨同。眼前簿领何时觅,一笑相看丈室中"。

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洞山当年的寺庙和僧人,据当地老者说:“洞山最多里有九十九座庙,三千多僧人,香火袅袅似如天宫”。旁边还有明代道彰禅师曾作诗一首曰:“山城无锁日东西,开合邈同乌兔飞;曙色未分人未度,是谁敢作假鸡啼。”

相传此石以前能昼开夜合,故名夜合石。夜合石前的油盐井内每天冒出的油、盐可供寺庙众僧食用。

后来,有一天寺内有一僧人在半夜时分,假作鸡啼,诓开石门,将盗得的油盐拿到山下去卖。从此井中干涸,既不流出油来,也不冒出盐来,夜合石也不再显现开合之灵了。因此道彰禅师写诗以此来怀念过去那种昼开夜合的美好时光。

十、夜合塔林

此塔林有塔10座。建于1644-1766年间,所葬洞山普利寺30-36世住持僧。

普同塔居中,是寺院普通僧人共同归葬之墓塔。塔为(穴下卒)堵坡式,高2.3米,座宽1.2米,底座为金刚宝座式,下二层四方无花饰,第三层刻忍冬壶门。

塔身圆柱体,上置莲盘刹座,正反两面都开门。后门下通石砌四方地宫,深3米,长宽各1.5米。塔门凸刻龛座与小碑。上刻“普同塔”三字。

其余九塔是灵会承塔、比邱古松塔、履贞德塔、慧芳建塔、无极信塔、碧云珍塔、阗玄性塔、淑耀杲塔、自若真塔。

普同塔:“佛在僧中”

普同塔,也有称普同堂、普同宫,是道、佛教场所的宗教设施之一,内设有普同生基,是僧信供奉衣(剃度出家时的俗装)发(剃度时剪下的头发及胡须)之处,以此作为修行的一种方式,往生后其骨灰、舍利等供奉于该普同生基之内。

十一、七仙桥

图片+石头规格说明

继续前行,夜合石前方有一座七仙桥,为7块长条花岗石搭成。长约6米,每条石宽约50厘米,总宽3.5米。

传说,这座桥是八仙除铁拐李以外的七个仙人为了方便人们通行而建造的,据传铁拐李曾有一次喝多了酒,在洞山闹过事,不好意思再来,因此,此桥只有七条长石而没有八条,也因此被称作七仙桥,而非八仙桥。

故事故事,所谓故事就是“旧事”,这些传说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已经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了,但有一点也许可以肯定,所谓"仙人"即是凡人修炼到一定境界后的状态呈现,所以仙人也可以称作是有神通的人类。

十二、莲池

佛门清净地,必得有一方莲池。

普利禅寺寺前莲池,经精心种植,夏日已是亭亭绿植,莲花绽放,颇有一番清净美意了。但凡人来人往,必得会于此地稍事停留,欣赏这佛门前绽放的莲花,感念这一片清净美地的盛意。

十三、茶社与千年罗汉松

寺门前茶社

洞山普利禅寺门前已建有新茶舍,木制建筑,风格简约清新而现代,茶社门外设有方便大众休憩的椅子。

茶社内空气清宁,是迎接南来北往的朋友、与大家共事禅话、分享公案、谈茶说偈的好场所,同时也是方便众人山行此处歇脚的好地方。

千年罗汉松

普利寺前曾有一棵罗汉松,最盛时高10米,树冠约13米。经岁月濯洗,现其主干仅存一小边皮,不及原干的2/5,但却在千年后的今日,仍旧枝繁叶茂。

据《五灯会元》载,此松系青林师虔禅师所植,至今年已有1100多年。当时师虔曾作偈一首:“长长三尺余,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

十四、普利禅寺


洞山禅寺历史渊源

公元859年,正處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良價禪師雲遊到洞山,即現今江西省宜豐縣太平鄉的一座山坳處,只見古木參天、藤蔓環繞、飛瀑鳴泉、景致美不勝收。當地鄉紳雷衡為留住這位已經名聞遐邇的高僧,慷慨捐地,良價從此在此駐錫、創寺弘法。一時,十方弟子紛至遝來,從學者一時達到五百餘人,其中包括高徒本寂禪師,他獲良價禪師的密印而得悟解,心傳洞上宗旨。

公元860年,良價禪師在五十餘歲時,昇座為洞山方丈。一次,有比特僧人問良價禪師:「你是否完全同意先師的見解」?

洞山良價回答說:「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

對方又問:「為什麼不全部同意呢?」

洞山良價回答:「如果照你所說全部同意,那我便完全辜負了先師之意」。

這個公案表達了一個深刻的內涵:要成為一名大師,一定要有特立獨行的精神,而不是對先師之言的全盤照收。只有學生比老師更加精於思索,才能真正得到老師的傳燈,這於是成了禪宗的一個傳統。如果把「尊師」簡單理解為言聽計從,照搬照抄,那麼名師就不會再有高徒,徒子徒孫終將耗盡先師的智慧之光,只能給先師蒙羞,只能讓傳燈熄滅。

後來,本寂禪師依循良價禪師的教導,離開了洞山,移至曹山(今江西省宜黃縣城南鄉境內)開闢新道場,他把承繼的良價思想發揚光大,成為共同創建曹洞宗的祖師,曹洞宗作為禪宗「一花開五葉」中極其重要的一脈,成了中國禪宗主流。禪宗巨著《五燈會元》載道:「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鹹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由此,良價禪師的名字與洞山緊密聯系到了一起,史稱「洞山良價」,洞山因良價而著名於世,良價因洞山而法脈千古。日本僧侶瓦室能光曾經千里迢迢入唐求法,跟隨良價禪師,並在洞山住了三十年。

公元869年,即唐鹹通十年三月,良價於洞山端坐圓寂,良價真身就葬於洞山普利禪寺後山,唐懿宗特別授予他「悟本禪師」諡號,並敕建「慧覺寶塔」,俗稱「價祖塔」,至今仍為中外曹洞宗信徒膜拜祖塔。

(此节资料选自普利禅寺官网重建纪实下《洞山的苏醒》中片段。)


钟楼与鼓楼

寺院的钟声向来具有无形的威仪,其声辽远空阔,醒神定心,可谓一方醒世禅钟。

师父们敲钟时唱的《晨钟偈》,在清晨和黄昏时分,常令听闻的人不由对佛法僧生起庄严的敬畏心。

(钟楼和鼓楼没有找到相应资料,若有,可补齐)

天王殿

又稱彌勒殿,是普利禪寺內的第一重殿,殿內正中供奉著彌勒塑像,左右供奉著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韋馱天塑像。四大天王殿内有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分东、南、西、北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

(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代表负责任,负责尽职。每一个人在这社会上,都有他一份的职责,能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

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著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达至「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手中弹琵琶,听声音,意即声闻,常闻法,长智慧。

南方增长天王

我们若是单单把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好,这是不够的,还要天天求进步。人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

南方增长天王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一个手拿宝剑,斩断一切情丝烦恼。

西方广目天王

这是要我们学会多看。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著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是一样的意思。代表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世界现实的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龙表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用手执蛇(绳索),降伏群魔。

北方多闻天王

这是叫我们多听。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种种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所以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要不受染污。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一个手执雨伞,发慈悲心,遮覆天下人。

这四大金刚的形象,就告诉人们修养身心的方法,同时也代表了见、闻、觉、知的作用,所以着手用功的人,都没有离开见、闻、觉、知四个重点的转化。

四大金刚就是护世天神,是欲界天中层的四天王天的天神,我们这个地球世界就受他们的保护。四大天王是东西南北四个天王,四大天王也是天上的人,是道德、智慧都比我们高一点的生命。

佛学所说的天人,比世界上任何宗教都要完备,天人不只一种,天堂也不只一个。就拿欲界天最低层的四大天王天来说,是与我们最接近的天人,换句话说,四大天王天还在太阳系的范围。

弥勒佛

(天王殿)中间有一个大肚子的弥勒菩萨,哈哈大笑,也可嘻嘻大笑,人生难得是开口一笑,所有气都通了。

上面横匾四个字“皆大欢喜”,两边还有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这一副对子最好的,不要只把它当文学,它就是佛法,不要成天绷紧着脸,要学弥勒菩萨像,一脸笑容。

道家也有两句话值得参考:“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每天都是欢喜的,自然阳气充满。

一个人要想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庄严,是要靠修来的,要前生福德修来的。

这一生多用笑脸迎人,他生来世长一个人人都喜欢的面孔。见到人用那个讨债的死相,他生来世长一个处处惹人讨厌的脸。要相貌庄严,甚至于依报好的环境,就要修福德!

千万不要学佛修道人的作法铁青着面孔,带着那副死相。

你学佛的人“喜舍”要学佛第一步先学弥勒菩萨那个欢喜佛的笑容。

笑有什么好处?你一笑神经肌肉都松了,学菩萨微笑嘛,一笑脑子都松开了,脑神经整个拉开了,眉毛舒展开来,塑的菩萨像坐在那里慈眉善目,这是要学的。

有关弥勒菩萨的故事很多,现在所挺着大肚子的塑像,都称作弥勒菩萨。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自号名契此,人称长汀子,唐末五代人。他因为经常背个布袋到处走,所以又称布袋和尚。

如果有人问他:师父,什么是佛法?他就将布袋一放,站着笑笑,也不说话,你懂的话就悟道了;不懂,他将布袋一背就走了。他究竟是哪里人?姓什么?何时出家?大家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形迹卑陋,时现神异,等到他死后,才晓得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他有一首很有名的偈语,境界很高: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弥勒菩萨后面才是韦驮护法菩萨。韦驮菩萨,是四天王中南天门毘沙门天王的一名天将,在中国唐朝时始为人所知。

当时破山海明禅师在终南山上坐禅,一时陷入昏沈跌下山崖,被护法天神托住而没摔死。禅师叩谢,请求天神现身。天神现身自称是韦驮,禅师把韦陀相貌描真绘下,才流传于世。在我们这一个贤劫中,一共会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韦驮菩萨是发了愿,将会是贤劫一千尊佛当中,最后一位出世的佛。

韦驮菩萨是娑婆世界负责护法的大菩萨。在大丛林大庙子里释迦牟尼佛供在大殿,韦驮菩萨站在对面,如果韦驮菩萨将降魔杵扛在肩上,或者对佛合掌将降魔杵横在胸前,这代表是十方丛林,出家人可以挂单;如果韦驮菩萨站在那里手心向下,将降魔杵杵在地上,就是子孙丛林,可以给你挂褡也可以不给你挂褡。

相传当年韦驮菩萨站在佛的旁边,就打不守戒的比丘、比丘尼,打死了好多,佛说:“你这样干不行耶!将来佛法就没有了!”他说:“佛啊!这些人不修行著魔了,应该要打死。”佛说:“不可以!以后你就站在我对面,不要看出家人的面孔,让他们慢慢修行嘛!你就看我吧!”所以说“不看僧面,看佛面”,韦驮菩萨站在佛的对面看着佛就不打了嘛,看佛都是对的,看别人都不对。

韦陀菩萨

大家晓得韦陀菩萨是护法者。许多人不知道他的故事,再说一道啊。那个唐朝的时候,唐朝以前还没有这位韦陀护法的塑像,这个唐朝有一位大师道宣律师、律宗的大师,他在终南山住茅棚修行,守戒律是有名的。到了中午都是天人送食,天女来送吃的。有一次他在定中看他的茅棚,虚空中有一个神就站在那里,好几次。他就问,请问尊神是哪一位?他说我是护法,我叫韦陀,给你护法的。经典上没有提到韦陀护法,中国道家没有听过这个护法神呀。他说我是南天门毗琉璃天王前面的大将,比我们这个欲界太阳日月系统高很多。那是另外一个星球里头,他叫韦陀。他奉命在南瞻部洲这个世界做管理、大护法。这个韦陀的像是道宣法师在定中看清楚了,画下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那么佛教里原来韦陀菩萨都是对着释迦牟尼佛,大殿释迦牟尼佛,韦陀菩萨对着站到,这个故事呢从前也讲过。那么这个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护法,戒律护法。韦陀菩萨持戒,佛教人好坏都有啊,有不守规矩的韦陀菩萨就一杵打死了,释迦牟尼佛说韦陀呀,你这样搞不行呀,我的徒弟们都给你打光了,修行嘛,要慢慢修,你要求太高了。韦陀说“我看不下去啊,”以后你就不准站在我对面,站到外面去,朝山门外,不看僧面看佛面。后来韦陀菩萨就不朝释迦牟尼佛的脸,不看僧面看佛面。

大雄宝殿

大雄寶殿為普利禪寺的正殿,也稱為大殿。大雄寶殿是是普利禪寺僧眾早晚功課集中修持的地方,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

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

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殿前后有对联分别云:“山深林密水净沙明犹是法尘非大觉,风来竹面雁过长空何须清静觉真如”“月白风清山海是山水还是水谁说禅门有别境,云行雨施善有善报恶有恶果须知我佛在心田”。

关于大雄宝殿,南老曾说:“佛称为大雄,大英雄打破这个苦的牢笼,跳出来,这叫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能征服天下做皇帝、统治全世界的人,不算英雄,跳出物理世界痛苦的拘束,唯有佛才是大雄、大力、大慈悲啊,他跳出来了。

大殿上是释迦牟尼佛,法报化三身坐在那里,左边是迦叶,右面是阿难,或者左边是文殊,右边是普贤,两旁有十八罗汉。再转过大殿,背后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得道以后入世,再来苦海里头救众生,入世行善,救苦救难,不求人知。

有的大丛林专门供有罗汉堂,大家一定都看过那些佛教大寺里的罗汉堂。五百罗汉,大多是形貌古怪的角色,而且有的东歪西倒,罗汉的造相各个不同,有的正在掏耳垢,有的正在捏脚,他就如此地入定不动了。并不像大殿上代表“全人”丰姿的佛、菩萨,那么庄严美妙,可是那些罗汉,也都是得了道的大圣人。

这样的寺庙,就等于说明了全部的佛法。所以真正大丛林,实际上用形象来告诉你修行的方法,都很清楚。”

(引自南老述著《禅与生命的认知》)

五观堂(香积厨,斋堂)

关于饮食,这里可以谈到施食,提到施食,可了解有关“面然大士”的故事。面然大士是瑜伽施食法门中鬼王的代表,来源于唐朝实叉难陀《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所说。

相传,唐朝时密宗传来中国,由不空三藏编集的“瑜伽焰口”(约西元七五○年间),提到有‘放焰口’的法事。

“放焰口”是为了超度孤魂野鬼,其来源是出于佛陀与弟子阿难的故事。

佛弟子阿难有一次看到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出现在他面前,吓了一跳,赶快找佛询问所见何物?

佛说这是鬼王,叫“面然大士”,也是菩萨,他带领一些无法饮食的饿鬼,希望你能帮忙超度他们。

阿难说:我没有道,怎么度化?于是佛便传了一些咒语给他,教他如何依法而行,解救那些饿鬼众生的痛苦。

这便是瑜伽焰口的由来。

佛门关于饮食有个说法讲到中午是佛吃饭,早晨是天人吃饭,晚上是鬼吃饭。佛在世时是过着人道的生活,所以人道也在中午吃饭.严格讲,过午不食还有密法的,修持到了某个境界是不可以吃的,那个才是真正的过午不食。一吃下去,你的定力会被破坏。那个「午」是活午,是不定的。等于道家修行时有活子时,这个子时是不定的。

饮食也不单单以口吃饭这么简单,佛说饮食有四种:段食(又叫搏食,用手、用筷、用刀叉吃食,一日三顿)、触食(感觉、交感,皮肤的触觉、呼吸都是)、思食(思想)、识食(八识有关的识)。

饮食不是易事,北京的白云观门口有副对子:「人间莫若修行好,世上无如吃饭难。」每天能打坐念佛,什么事也不用管,是最大的福气与享受。可是这碗饭哪里来?这是大家都要思惟的。

这里不妨再补上一些佛门饮食的规矩,随众规矩如下:

(1)食不言,坐如钟,穿袍搭衣撩起勿坐。

(2)左手持碗。四指托碗底,拇指压碗边,式为“龙吐珠”。

(3)右手拿筷。左手为龙头,碗是珠,右手持筷是“龙爪点珠”。

(4)食无声,碗筷不响,食勿遗落。

(5)需添加饭菜,筷子动作示意,心存正念。

曹洞宗禅堂

老禅堂门上有联:曹洞家风,默照为宗,横批:只管打坐去,乃为古道师所题。

默照禅禅宗术语,是一种禅定修行方法,以禅坐方式进行。始于宏智正觉禅师,是曹洞宗的代表性修行法门,与临济宗看话禅并称。默照禅的来源很早,源自般若学与止观。东晋慧远曾以照寂二字来统括禅修方法。僧肇作《般若无知论》,阐明般若以照寂为体。

默照禅的来源很早,源自般若学与止观。东晋慧远曾以照寂二字来统括禅修方法。僧肇作《般若无知论》,阐明般若以照寂为体。

至南宋时,曹洞宗宏智正觉作《默照铭》与《坐禅箴》来介绍这种禅修方法。默是指是不受自己内心以及环境的影响,让心保持安定的状态,而照,则是指清楚的觉知自己内心与周遭一切的变化。

道元禅师以“只管打坐”来概括这种修行方式,宏智正觉的默照禅是开悟以后写的,它是从悟境中,告诉我们什么是默照禅?然而,对于尚未达此程度的人,想要实践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必须从基础的方法开始,才能知道开悟以后,所体会的默照禅是什么。

如何开始学习,有三个层次:

一、只管身体

把姿势坐好,身心放松,以有心无心的注意自己整个的身体;不是只感觉身体的某一部位,而是在同一时间内,观照整个身体的任何部位,同时要放轻松;紧张的话,很快会累。

所谓放松,是神经、头脑不要紧张,但是身体及坐姿必须正确,背及后腰不能放松,否则马上弯腰驼背,那就是懈怠了。松懈时容易打瞌睡,方法也用不上,头脑必须保持非常清醒,如果感觉有点懒,并且迷迷糊糊的,这都不是只管打坐或者默照时应有的状态。

二、把环境当作身体的一部份

清楚的知道身体在那里,但是,它并没有给你负担及感觉,虽然身体的痛还在;甚至于,痛也没有,而周遭之环境如同你身体的一部份,此时有风吹声、鸟叫声,但是,对你来讲,环境没有打搅到你的心,而是很自然地,跟你的身体在一起。身体在、环境在、你的心也在;有主观的自己、客观的身体,同时被观照得很清楚,但是,就是没有负担,没有受到干扰。

三、以空作为观照

向内观照,内心无限的深远;向外观照,外境无穷的广大。环境在、身体在,但是自己已经不在;没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环境,一片明朗、清净。到了这个程度,身心世界,整个宇宙,都是我自己;以为没有境界,事实上,空境即为观境。此时,是否开悟了呢?还是没有,一离开打坐,进入生活的环境中时,还会受到干扰。

洞山良价修行时,认为自己体会到佛经中祖师们所讲的悟境,可是,他的师父云岩昙成禅师始终认为他还得努力。后来,洞山离开云岩去行脚,有次经过一条溪流,水面清澈,清楚的看到自己所反映的倒影,他的面孔、他的身体,他便大悟云岩所示百年后的真象“即庶个是”的意旨,他便很欢喜地说:

“切忌从公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因此,没有开悟的人,总是执著的,不是执著于“有”,就是执著没有语言的对象的“空”;当洞山良价看到空和有,内和外,不相妨碍、不得对立、也不是统一,不执著境界,不否定现实时,还能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没有时间、空间,没有自我、对象;心念不动,但是历历分明。心中无物、无相,但是明净灵活,此时,就是默而常照,照而常默;默中有照,照中有默,到了这个层次,便是大开悟。

开悟以后会怎样呢?不要好奇,初学者需从第一阶段开始,自然而然会进入第二、第二个层次,一步步的做到,一步步的不要执著,这是开悟的过程。

默照,其实就是止观并有,止的时候,心中没有杂念,观的时候,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没有杂念;因此,观的时候止,止的时候观;照的时候也在默,默时候也在照。将观用作照,将止用作默。所以虽然源出于止观,却不是止观。

基础方法刚开始用时,是观照自己身体的全部,观整体不观局部。必须要有一样对象让心有所住,然后才能无住;有所住,并不是住于不断起伏的杂念、妄念,而是住于正念,此正念便是观整个的身体,同时通过注意身体的整体,而不让自己有妄念。身体的痛、痒,腿的不舒服,一定还有,但是,你要不管。就像我们看到地板上有很多墨迹,但是,不是只看到某一点,而是意识到整个的地板上有很多的黑点。

开始时心不安没有关系,只是留意身体的全部,其他什么都不要管,慢慢就会专心在方法上。

此处附上宏智正觉禅师《坐禅箴》:

佛佛要机,祖祖机要。

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

不触事而知,其知自微。

不对缘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无分别之思。

其知自妙,曾无毫忽之兆。

曾无分别之思,其知无偶而奇。

曾无毫忽之兆,其照无取而了。

水清彻底兮,鱼行迟迟。

空阔莫涯兮,鸟飞杳杳。

价祖塔

价祖塔,即良价墓塔。唐咸通十年(869)良价圆寂,唐懿宗追封“悟本禅师”,葬于洞山普利寺后山,墓塔名慧觉。墓塔前护以砌石,有拜台,石阶可通行人。

塔形古仆,六方,高3.2米,宝盖宽1.2米。塔座两层,底层六方,均刻忍冬花壶门,第二层各刻如意草、万字、金钱、双金钱。塔身上有楣,下有托,楣托刻仰覆莲,角为六棱形。石柱中嵌石板,塔盖伞形,有瓦垅,六角飘檐。塔刹3层:莲瓣覆钵、相轮、宝珠。塔下面下端遗存“己丑敕建”、“师慧觉宝塔”9字。1983年省宗教事务部门曾拨款修复。

洞山良价禅师生平

洞山良价禅师(公元807~869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家之一曹洞宗开山之祖。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人,俗姓俞,俗称良价或单称洞山,为药山惟俨(公元751-834年)之法孙,云岩昙晟(公元782-841年)之弟子,他与弟子曹山本寂(公元840-901年)共同创立了曹洞宗。

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末,在新丰山(今江西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建“洞山寺”。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其著作有《宝镜三昧歌》。逝世后,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他的生平如下:

公元807年,洞山良价出生。幼年便出家。

8岁时,有一天念《般若心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句时,忽然用手摸面,就问师父:“我有眼、耳、鼻、舌等,为何《般若心经》上却说没有?”师父非常惊讶,并告诉良价:“我不能成为你师父”。随即领良价到五泄“三学禅院”,拜灵默禅师(747~818年)为师,并受到披剃。其后十几年,良价在灵默禅师的潜心指导下,精研佛学,阐扬佛道。

20岁时良价赴河南嵩山具足戒。戒毕回五泄。后离五泄到各地游历。他在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境内)拜谒了南泉禅师,得领玄契后又参拜沩山灵佑禅师并受心印。受心印后到云岩(今江苏吴县虎丘山)参谒昙晟禅师 (782~841年)成为昙晟之法嗣。

唐宣宗大中(847~859)年末,在新丰山(今江西宜丰县同安乡境内)建“洞山寺”。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

良价有弟子数百人,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二十六人。弟子本寂(840~901年),住曹山(今江西省宜黄县北),承良价衣钵,共创曹洞宗。

唐咸通十年三月(869年)良价于洞山端坐圆寂。世寿六十三,法腊五十五。良价真身葬洞山普利寺后,唐懿宗赐其“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俗称“价祖塔”,是为中外曹洞宗信徒共尊之祖塔。[2]

良价师开创宗派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良价云游到宜丰洞山,当地富绅雷衡为之捐地,良价从此在此创寺讲法,从学者时达500人。在洞山,良价倡立了“五位君臣”说,视佛性为世界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为现象;作《五位显诀》,对其所创教义加以详细阐述。良价强调顿悟,反对“拘束其心”地渐悟。其禅风则以回互细密见称,一时风糜禅林。四方僧侣纷纷到洞山学法。弟子本寂师从良价数年并得良价衣钵,后又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进一步弘扬师法,愈使洞山宗风广扬。

因良价住洞山首创禅宗新法,本寂居曹山续振此法,故后世将此法称为“曹洞宗”,为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并成为中国禅宗主流。日本僧侣瓦室能光也曾千里迢迢求法于良价,并在洞山住了30年。良价圆寂后,新罗僧人利严从良价另一法嗣道膺学法,归国后创须弥山派。公元13世纪,日本僧人又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与临济宗共为日本两大禅宗主要派别。《五灯会元》曾载道:“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佛学主张

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

良价的禅法,重在理事俱融,吸收了华严宗的看法,也是远承青原石头希迁的思想。

在宇宙观上,良价提出了空的原则,体现在他讲的“三种渗漏”,即三种错误认识上。

不妨看看南老怎么解说他的三种渗漏:

【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见地不透彻的人,所得的范围跳不出来,只在那个范围中,中毒了,中了自己那一点学问,知识上的毒,以及自己那一点见地上的毒。

【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

是主观的情感,自己得一点境界,对那一点境界有感情:我坐起来很舒服嘛!嘿!这就是了。有些人想:老师恐怕还没有到,我这个他都不知道。其实,早堕在情渗漏中了。

这个情不是普通所说的情感,而是指自己得到的那个程度,把自己陷住了。

“滞在向背”,落空的人,一动念有,他就不干了。叫他出来为人做事,他不干,这也是情渗漏,有向背,有善、恶,也是见地上落了枯禅,偏枯了。

【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

“语”包括一切佛学、学问。依文解义,在学问思想里打转,真的佛法种子不懂,机用——修持方法的应用,如何成因?如何证果?这个终始窍门,他并不懂。许多的修行人,就在这三种花样中转。洞山告诉徒弟们,应该知道这三种渗漏。

南老又讲到曹洞宗的五位君臣法:

“曹洞宗五位君臣,心地法门一步一步的功夫,是用功的方法,由用功、开悟、一直到成功,分五个步骤。

一,向:

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

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

这是向,到达这一步,悟了道,动中也是,静中也是,都在这个境界,始终不变,就差不多了,这是向。

二, 奉:

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

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

三,功:

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趁麒麟

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四,共功:

众生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

万别千差明底事鹧鸪啼处百花新

五,功功:

头角才生已不堪拟心求佛好羞惭

迢迢空劫无人识肯向南询五十三

曹洞宗的五位君臣,是配和易经的理论,诠释修持用功。一步一步都是功夫,都是修行的程序。曹洞宗的禅,在五代以后,影响宋代的道家、理学,尤其是易经的学问。道家所谓坎离交等等,都是曹洞宗来的。用易经的方法讲修持、做功夫,特别取用坎离二卦,以离卦为主,这是曹洞宗的五位君臣。

教育法见指月录等书,禅的教育法决不替你解答问题,因为你懂了,却害了你,那是老师的,不是你的。有时你有问题,再给你加个问题,等你自己撞出来以后,才是真对了。禅宗要你自肯自悟,若一念慈悲帮了你,就害了你。如果该替你解答,佛经三藏十二部中都已解答,我们看了佛经,也未成佛。用功修定以后,参话头也好,非等时间因缘到来才能开悟,所以修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禅修中心

禪修中心設有閉關的關房、閱覽室、健身室、瑜伽室、體閑區等。

作為寺廟現代化理念的重要窗口,禪修中心建築面積一萬五千平米,可舉辦大型禪修、瑜珈、念佛等活動。

相关的禅坐知识参看老禅堂一节。

洞山基金會

洞山基金會成立於2017年3月3日,是由洞山普利禪寺住持古道法師與上海國民實業公司董事長戴衛東先生共同發起,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廣泛參與,江西省宜春市民政局批准設立的民間公益慈善組織。洞山基金會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扶危助困、健康養老、醫療養生等公益慈善事業發展。

洞山基金會的法定代表人為古道法師,法定住址位於江西省宜春市洞山普利禪寺。

洞山基金會現開展六大方面公益慈善事業:

1、“禪文化”推廣——“都市禪堂”項目:在國內一、二線城市中,設立公益性質的禪修課程,為身心疲憊、壓力山大的都市人群,提供一個幫助他們卸下重負、休養身體、釋放心靈、開啟智慧、升華靈魂的清淨場所,並給予專業的禪修指導;

2、南懷瑾先生文化思想推廣——“南師著作進基層”項目:向全國各基層圖書館免費贈送南懷瑾先生學術著作。贈送對象包括:各市區、縣、鎮級公立圖書館,社區圖書館,中學圖書館,大學各院系圖書館,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內部圖書館等;

3、中華傳統文化推廣——“道與術”系列學術研討會項目:探討中華傳統文化之“道體”,與當代教育、文化藝術(含文學、音樂、美術、書法、雕塑等)、中醫養生、武術、瑜伽、冥想等“術用”之間的關系;

4、扶危助困:

⑴“溫暖就醫客棧”:為交通不便的貧困家庭提供臨近醫院的就醫陪護食宿場所;

⑵洞山周邊貧困家庭的物質幫扶;

⑶洞山周邊貧困學子助學;

5、急難救助:天災人禍發生後,對受災人群和救災人員進行心理安撫與心靈重建;

6、安寧陪護:針對老年人的心靈安撫與臨終關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