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钓是非常流行的一种钓法,最早它是来自海上排钓。国内钓友主要在淡水养殖区、网箱边以及乘船到水库的深水区等地方进行筏钓。但现在水库养殖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筏钓也在慢慢向新的方向演变。
筏钓的对象鱼基本包括了常见的淡水鱼种类,鲫鱼、鲤鱼、草鱼、鳊鱼、青鱼、翘嘴、刀鱼等。筏钓基本是指的一种钓法,或是说在水库中的筏房里钓鱼,因为钓点的变化演变出的一种钓法。
现在筏钓谈论最多的就是翘嘴鲌、红尾鲌、鳡鱼,这些攻击性鱼,它们猎食凶猛,也很贪食。手感足,钓友们十分喜欢这种上鱼的过程。
因为使用泥鳅作钓,对这类鱼的生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很多筏钓钓场都已经严格控制不使用泥鳅钓了。这也是在探索可持续发展上的一个很有意义的举措。
筏钓是在水域的中间作钓
筏钓离岸边很远,筏房面积一般在几个平方,所以钓位的选择就几米范围 ,相比水域面积,钓位间差距不大,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个筏房多半时间3个人作钓,有些时候会安排5个人,但就是在这有限的范围,钓位之间这几米的差别,钓获的数量有时候是天壤之别。它不是几条或是十几 条的差别。
同一筏房钓法差别可以弥补
一个筏房如果5人作钓,最多就是两帮人。钓法即便有差别,钓友通过近距离的观察,都可以找出问题及时调整。还有探鱼器的作用,那问问总是可以解决的。我们在钓场不是常听到一句话吗“钓的几米”,就是在问。
钓过筏钓的人知道,即便告诉你一个深度,自己还会上下1米范围搜索。所以同一筏房,水深的差距还不至于影响鱼获产生很大的差别,那如果你技术不行,就不在我们探讨的范围了。
有一次带个新手朋友筏钓,他在放线的过程中,鱼接口了,线开始漂浮在水面,我在边上说了好几遍“摇两圈打,摇两圈打”,结果他一动不动,和没事人一样,这些问题,其实真不在我们分享的范围。
那钓位的差距到底在哪
-
打窝器对钓位的影响
你的窝料下水后,会有部分偏移,当窝料到达一定的水深,鱼儿吃饵就不在你做钓的正下方,你的筏竿,都不在鱼的范围,自然就出现了钓位的差别,但如果水流很大,有鱼的深度,都超过筏房的范围,这时考虑就近原则,总有一个钓位会受益。
-
风向的影响
起大风的时候,小鱼多半会在下风口岸边的地方聚集,那在水中间的小鱼,同样也会在筏房的避风位置出现,这样聚集起来的地方,在做也就形成的天然的饵鱼窝点,鱼获优势也就体现出来了。
-
水流的影响的差别
我们筏钓,经常会感觉鱼是从某一个方向来的,那如果正好有走水的情况出现,鱼饵偏移的方向越接近鱼来的方向,钓获差别也就很明显了。
钓位的选择方法通过平时钓鱼中,慢慢摸索积累,都可以掌握。
大鱼米级到底应选择什么钓位
大鱼吃饵是很有选择性的,在它生长的过程中,经历的过往何止百次千次,即便贪食也不会随意攻击。
我们开始作钓后,钓位的布局和鱼护在水下的位置,会产生些特殊的鱼路影响,形成了钓位之间的差别。
大鱼巡游到筏房这个范围,他会搜索饵鱼群体,当它判断决定攻击时,他就会在这个范围平凡活动。这个观点通过探鱼器的反应可以得到证实。
当探鱼器上突然出现一条大鱼,然后消失,过个几份钟这条鱼又会出现接着又消失。那基本可以判断这条鱼会被钓获。刚开始我还没对钓位问题产生怀疑时,大鱼多半时间都是被我同伴钓获。
攻击性鱼在吃饵前,都会有个潜伏的过程,它会反复巡游观察,发现目标后,会选择攻击对象,在它看来,最合适的对象,是他最容易成功吃饵的对象,一旦做出判断,就不容易跟换目标,群体也是一样。
有些时候,我们的筏房,反复出大鱼,别的地方就是不出,或是偶尔出个一条几条,这也是常有的事。
但大鱼又是根据什么信息判断从什么地方开始攻击,吃到饵后回到安全范围呢。
水下结构
我们说的结构不是指水下的复杂变化,是在深水里一定范围的落差形成的结构区域,大个体的鱼,会依附这样的区域巡游,那么在你的筏房附近,总会有一个相对攻击路线,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最有优势的钓位。
有一次我们三人作钓,同样的水深,同样的线组鱼钩,同样的饵,可是就有一个点老上大鱼,坐在位置上睡觉都上米级,就都是因为调位的差别导致。
在订筏房的时候,选一个出鱼稳定的筏房为前提。
根据周边筏房布局,离岸距离(不同季节区别对待)判断
根据天气风向水流判断
-
根据水质阳光判断
这些信息,汇总做为参考:
结合大鱼进食方式判断 大鱼在巡游觅食中锁定饵鱼方位
它通过发现饵鱼聚集决定觅食锁定范围
通过巡游决定攻击线路
-
在它感觉足够有把握的情况下,在最容易得手的前提下,进食。
以上都是理论经验,也是多次作钓的积累。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筏钓,都是不同的一个水面场景,根据经验判断合适的钓位,获得更多的鱼获,享受更多次的上鱼的喜悦,才是钓鱼人最满足的时刻。
筏钓需要 耐心安静,喜悦才会紧跟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