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上海影城看了纪录片《出·路》的点映。
“我想知道,云儿去了哪里
我想知道,风儿说了什么
我想知道,天上为什么下雨
我想知道,什么藏在海底”
影片一开始听到的就是马百娟朗朗的读书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贫穷的景象。荒草中被踩出的土路,马百娟不合身的脏脏的衣服,以及与她年龄不相符的皮肤,粗糙干燥。
而与甘肃大山景象形成反差的是,她走在路上快速的步伐、喜悦的脸庞。
仿佛透过这荒秃秃的山能看见闪着光的未来。
这一年是2009年,马百娟10岁。
“我想去北京上大学,一个月赚1000块钱”
马百娟每天早上吃一碗凉水泡饼,然后走十几里的盘山路,去一个只有五个学生的学校读书。
班上只有两个学生,课堂上,老师说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我们的家乡真好》:
“过去我们的家乡,农兵伯伯只能赶着毛驴往集市跑,现在柏油马路上车辆穿梭,人来人往。
“过去的孩子没有桌椅,只能站着学习,现在我们躺在宽阔漂亮的足球场上.. 足球场外边楼房林立,鳞次栉比.”
可马百娟没见过柏油马路,也没见过足球场,也没见过楼房。
这里只有土地。
她坐在黄土堆上读作文、画画。
她一个人在井里打水,满满一桶水拎着也不洒。
她在地里背麦子,比她人还要大的一捆,踉踉跄跄的背着走在看不到头的羊肠山路上。
她最开心的事儿是去小卖部买本子,两盒铅笔芯1块,一个大本子6毛。
她说以后要去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去打工,一个月赚1000块钱。买面,因为家里没面吃;修水窖,因为家里没水喝。
她经常读书,这是她看往外面世界唯一的方式。
哥哥说,她脑袋不好,算数还要掰手指。
爸爸说,女孩子读书没用,反正要嫁人。只有靠女婿这一条路。
后来,她辍学了。
“不想读书,但也不知道要干嘛”
北京女孩袁晗寒和马百娟唯一相似之处就是:她也辍学了。
从幼儿园开始,袁晗寒一路上的就是北京最好的学校,高中在中央美院附中。
留过两级就要被开除,在被开除边缘徘徊的时候,他妈妈打电话给她,说“袁晗寒咱们卷铺盖卷回家吧”。
相较于被学校开除而言,自己退学显得好看一些。
就这样她也辍学了。
她去胡同里画画,在家里思考,她写诗。
写诗的纸很特别,先把报纸打成纸浆,再用烤箱烤干,她写:
“你在宇宙的另一端等我
穿过无瑕的气体
我闻到的是你的味道
我以为那是从肌肤而来的阵阵肉香
可你说
那是欲望。”
她也恐慌,恐慌的不是没学上,而是这种没事儿干的状态是持续一阵子还是一辈子。
后来她在一个胡同里租下了一个店面开酒吧。门面费两万一年,她自己装修,自己画墙壁,做桌椅。
开店的第一天,开张两单,是导演买了两杯奶茶。
三个月后,酒吧倒闭,变成了一家卖烧鸡的店。
她没有想过以后的生活,“我觉得不会饿死就行,而没有人会被饿死”。
后来她去了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读书,毕业后会拿到一个相当于硕士的学位。
找不到扫地工作的马百娟和仍然不知道要干嘛的袁晗寒
马百娟的全家靠着哥哥一个月一千来块钱的工资生活,有的时候哥哥两三个月不发工资,家里就没油没菜。马百娟作文里写,哥哥得了一种病,牛皮鲜,但是没钱治。
马百娟辍学后去一家酒店找工作,问前台一个月工资多少,听到1000多的时候眼睛都亮了。
毕竟她的梦想就是大学毕业后去打工一个月挣1000块。
于是有了和酒店经理这样一段对话:
“你以前参加过工作么?”“没有。”
“你年龄还这么小怎么不上学了?”“就不愿意上了。”
“一是你年龄不够;二是,我们前台都需要会操作电脑,楼上也需要专业知识才行。你现在就是去洗碗都没人要你。”“扫地啊。”
“可我们这里都是地毯。不需要扫地的。”
眼睛亮了又灰了,梦想破灭了。
也不愿意看镜头了。
仅仅6年的时间,马百娟就从一个背着书包,开心的上学,大声读书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农村妇女。就像她身边其他姑娘一样,有着明确归宿,不大的年纪里就嫁人生孩子。然后过上了靠女婿生活的日子。
袁晗寒在德国读书期间,总是感到孤独,并且不想去画室。
于是她花大把的时间去草坪遛兔子,跟中国留学生到处玩,在租来的阁楼里手工卷香烟。
不想在德国工作生活,在她眼里德国很无聊,是一个养老的国家。
于是2015年回国,在上海余耀德美术馆实习了。
她仍然不知道未来想要做什么,但是知道目前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
她可以去任何一个城市工作学习,也可以随时换目标。
她做事儿只凭直觉,就像小孩子一样。在她看来一件事儿很简单,就是好或不好,“如果选否,这事一定不好,选是,就去做” 。
从一开始她就有很多种选择,挑花眼了。
2014年5月,马百娟嫁给了自己的表哥,开始了陶瓷厂流水线的打工生活。这一年,她16岁。
2015年1月,袁晗寒在北京注册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帮买主找想要的艺术品。
徐佳是大多数的我们
纪录片里还有一个男生徐佳,湖北咸宁市的一个高三生,第三次复读。
前两次高考的失败压得他喘不过气,甚至想要轻生,也 “有一段时间,整个人冒汗,手发抖,完全做不了题目。”
他和我们大多数一样,知道高考是唯一的出路,而高考也确实改变了他的命运。后来他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也终于走出了农村,如今他在一家店里公司做技术。
他意识到人生的不公,也接受这份不公。不和别人比较,自己活得踏实就好。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结婚,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对象。
但是他好像封存了五感一样,没有喜怒哀乐,甚至拍婚纱照也看不出有多高兴。
上大学时他想去西藏骑行,但是拿不出往返路费,到现在也没有去成。
袁晗寒不理解,是什么阻挡了徐佳的脚步。
但我想,大多数人还是能明白徐佳的。妻子从来不淘宝的行为大概就已经阻挡了他的脚步吧。
“如果出生前我站在天上看,看哪好我就挑哪,那可以说是机会;如果不是,那怎么能说是机会呢?”片尾,袁晗寒看了马百娟的生活之后说出了一句话。
人生大概就是这样吧,你以为你有梦想,可生活却告诉了你是妄想;你觉得你迷茫,其实是选择太多。有的人的选择是该去哪国上哪个学校,挑不出;有的人没选择,命运都给你安排好了。
就像小石子,上帝把你安排在缝隙中,你就别出来了,你也出不来。你永远也不知道外面是有光的,是彩色的,是能呼吸的。
就像穷一样,有的人的穷是买了一千万的房子,要还房贷;有的人的穷是不知道下顿饭的馒头在哪里。
人和人从来就不一样。
马百娟在盘山路上笑嘻嘻的走路,袁晗寒在满是绿植的别墅里画画,徐佳早晨五点起床读书,这一切都化作马百娟在大山深处郎朗的读书声:
我有一盒彩笔
我用它画明天的理想
我画透明的海洋
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
我画结满面包的大树
为了永远消灭饥荒
我画小朋友长上翅膀
为了在广阔的天空飞翔
然而并不是每一种命运都能拥有向上的人生,但是人生的路仍要自己走。
希望每一个人都走的踏实,走的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