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上,在我们每一个的内心里,或多或少都会一些美好的、理想化的期望。
比如我们都希望父母深爱我们,能给我们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做我们的港湾,让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觉得温暖。
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伴侣,能给予我们最深的理解和最广的包容,做我们的依靠,让我们走到哪里都觉得安心。
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给予我们最好的反馈和最长久的陪伴,做我们的延伸,让我们走到哪里都有牵挂。
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朋友,能给予我们最合拍的追求和最轻松的欢笑,做我们的同伴,让我们走到哪里都觉得舒适。
但现实总是不尽人意,我们所期望的这些美好,往往无法全部得到。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深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不是所有的伴侣都能达到自己期望的高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孝顺父母,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给你积极的影响。
有时候,是他们确实没有这样的觉悟,把这些美好带给我们。
有时候,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局限于知识储备,局限于学习能力,局限于理解能力,局限于智商,局限于情商,有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他们无法给我们提供各种支持。
如果他们无法给我们提供心理支持,那我们该怎么办?
不要执着,此处得不到的爱,请到别处寻找。
有些人,有的是得不到父母的接纳和认可,有的是得不到伴侣的支持,有的是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但是又不肯放弃,非要执着于在某些人身上得到回应,然而执着的结果是无力和痛苦。
我们都知道这些人很重要,但是当他们实在无力满足我们的基本心理需求的时候,请放过他们,也放过自己。
当这种情况出现,我们需要寻找其他替代方案,这可以理解为心理上的“替代补偿”。
我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大致有被爱、被接纳、被认可、被需要、被尊重这几种,而亲情、友情、爱情就是满足这些心理需求的主要来源。
如果把人的比作一棵树,那这几种心理需求就是树赖以生存的营养,而亲情、友情、爱情就是树的不同枝干。
枝干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树叶的光合作用来给树提供营养。
亲情、友情、爱情虽然感觉各不相同,外显的形式也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用来满足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的。
所以如果我们在某一方面实在得不到满足,可否不要执着?
可否把目光转向别处,寻求其他的替代性感情?
当然,这里提到的替代性感情,是指其他良性支持,而不是指出轨等不道德的行为。
除了父母,我们还有兄弟姐妹,还有其他联系紧密的亲戚。
除了这个朋友,我们还有其他朋友。
只有伴侣,是无法替代的,如果是伴侣无力提供支持,那就只能在亲情和友情上多用心了。
即使这种“替代补偿”无法完全替代那些缺失的情感,也比由于太过执着又求而不得的痛苦要好太多。
有些情感,对我们来说注定是奢侈的,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悄悄渴望,回归到现实,只能告诉自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不到,就算了吧!
我是明月,每天坚持做原创,可爱勤劳的心理咨询师一枚,既然有缘相遇,关注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