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提到“朋友”这个词,一定要加上“非常好的”“最好的”之类的修饰才能表达出两人之间的亲密。我也不知道“朋友”这个词是不是还代表着朋友之外的其他意思。
我有一个朋友,09年去的美国,此后每年回来探亲一次,大约20到30天,留给我的时间有一天或者两天,这当然不够尽兴,但是他能在家陪父母的时间也只区区不足一周。你知道久离故土的人一旦回来,就会特别忙,什么人都要见一见,遇到谁都得聊一聊。
跟朋友认识是1991年,在初中同一个年级,但不同班,只知有其人,没啥印象。到高中成了同班同学。此人性格张扬,笑声豪放,让人担心他的扁桃体会不会随着笑声飞出来。
学生时代,我常年稳坐最后一排。他因为成绩一般,也不受老师待见,是后三排的常客。我经常与体育生为伍,因为我不想好好学习,只想走体育专项,而且体育老师也很喜欢我。无奈父母一心让我走科甲正途。跟体育生混在一起也是望梅之意,跟这个朋友几乎没有交集。但是只要下课,几乎满耳朵都是他的高谈阔论,与我蔫坏的习惯格格不入,常想这世上怎么会有如此讨厌之人。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成了朋友。这个转折是如此之大,而我对这个过程又是如此全无知觉,以至于我一直非常纳闷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高考的时候,因为考场在三十公里之外,学校就在附近找了一个招待所,那三天就住在那里。
那时候的农村孩子,进城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的过来,这次可是三天啊,而且是住招待所,简直比过年都开心。提前一天入住,当天还比较老实,毕竟明天要考试,老师又盯的紧。好不容易忍了一天,第二天就放飞了,什么考试不考试的,逛街去也。我们俩在路边看到一个书摊,如获至宝,几乎花光了手里的零花钱,买了一堆书回来,晚上就在房间里一边看书一边聊,不记得聊天内容了,想来一定是很不着调的。一直聊到凌晨两点多,忽然想起来明天还要考试,早一点睡吧。考英语的时候实在坚持不住,还抽空睡了一觉。所幸高考成绩都还差强人意,大家都上了大学,没给后排不受待见的兄弟们丢脸。
大学以后,大家天南海北,主要是书信电话往来。假期是大部分时间耗在一起的。工作以后,就只能等春节才有可能见一面了。有一年春节,我在单位值班不能回家,他召呼了十几个同学去我家喝酒,把我父母高兴的不轻。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给我打电话,我听着他们沸反盈天,心里有一点伤感,有一点感激。
再后来,朋友专事经济,在业内如鱼得水,摄影爱好也玩的风生水起,圈里小有名气。渐渐的觉得天地太窄,于是出国。
今年朋友只给我留了半天的时间,吃完午饭,本想回家坐下来聊聊天,休息一下。孩子们却异口同声想去沙滩玩。从沙滩回来,已是日薄西山,稍事休息,朋友一家就走了。
朋友说有点迷茫,不知道应该回来还是继续留在那边。我对此不置可否。但是最近朋友迷上了钓鱼,什么陆亚、飞蝇,耍的有模有样,我想他可能短期内不打算回国定居了。
可能有人会说,如此平淡,算什么朋友啊。对此我也有我的理解。年龄渐长,涉世日深,对事情优先级的排序上,往往是社会属性优先,而个性被挤压到角落里,偶尔有闲,就照料一下,多数时间是无暇顾及的。像兄弟义气这些事,有空了,就聊聊说说,忙的时候就找个地方让他自生自灭。有一些是会消失的,不用惋惜;而那些没有消失的,就会越久越醇。所以,作为朋友,知道你很忙,我就很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