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好久不见。
最近心情略有些郁闷,因为我刚混了两个月的豆瓣,本来觉得社区气氛上乘,豆友素质高,遇到好的内容基本就是花式夸,很少有戾气,本想当成一片净土多活跃活跃,结果前两天我就被杠了,还是硬杠。
不仅是我自己,最近网上戾气着实有些重。
仅仅是几个月的新闻对比,网友的态度转变就能让人摸不着头脑。
前两个月刚被网友怒夸讲实话办实事的人,这个月就因为不让喝白粥被说成崇洋媚外;
前两个月刚因为产子被无数网友祝福的人,这个月就因为孩子随父姓被某些女拳称之为婚驴。
也或许是疫情期间大家宅在家里,负能量爆棚又无处发泄,所以今天想聊聊杠精,和网络表达的一些事。
事情是这样的,本来我蹭了一个热点话题晒了一波高中笔记。
发完之后没想到火了一小把,点赞量和评论量直线上升,最开始的评论都非常友好,友好到我都觉得这是天堂吗!
随便截一段你们感受一下,简直善良到不行
可能是被这么善良的网友宠溺到了,忘记了网络世界的险恶,于是我就收到了如下两条评论:
有一说一,不经常在网上冲浪的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活杠精,差点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
但秉着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加六年高等教育的道德约束,我还是心平气和有理有据地给予了回复:
那之后我还时不时刷一下豆瓣,以为还能刷到什么回复,但这两段评论就这样搁置在那里,我本来摩拳擦掌准备好要理性对线,结果却一拳打在棉花上。
我不知道我是否扳回了一局,我也不知道他们看到后会作何感想,只是这两段评论就像刺一样扎在我的评论区,拔也拔不掉。
虽然不至于让我再为其懊恼气愤,但每每看到还是能让我思绪一沉,毁了我的好心情。
关于杠精为何会成为杠精,或者说为什么网上的杠精越来越多,我之前逛知乎的时候还刷到了类似的问题,这里也借用当时的答案简单说一下。
首先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网络是匿名性的,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毫不避讳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用去考虑它的后果,所以久而久之,本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考虑再三再发表意见,在网络上就变成随意发表。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网络用户的年龄和教育水平,要知道我国现在网民的本科率不到10%(19年数据),小学生初中生也普遍都有手机,你很难说每次跟你吵的对方到底是不是一个思维逻辑都完备的人。
除了思维逻辑欠缺,用户低龄低智化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关注的话题一般也都是偏娱乐化偏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而很少关注那些学术的,理性的内容。这一点的影响在下文会有所体现。
刨除这些个人的因素,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网络上的群体总体来戾气比以前重,杠精比以前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的多元化观念变得薄弱了。
简单来说就是网络给予受众的选择性导致人们只愿意接触与自己既有观点一致的信息,造成了多元意见的弱化。
虽然网络给予了我们接触多元文化的可能性,但正是因为能接触到多元文化,所以即便我的兴趣很小众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身边都是跟自己话题、三观相近的人,久而久之潜意识里就会觉得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所以见到一个与自己意见相冲突的人会觉得格外的扎眼。
不仅如此,网上冲浪的我们也早就习惯了对信息的一个选择性获取。毕竟网络上的信息那么多,我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可能是全方位的获取,而是只会注意到使自己愉悦的领域。
除此之外,一些算法的个性化推荐、大数据,也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周围都被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信息所包围。很多平台都会了解你的偏好,并且过滤掉异质信息,为用户打造个人化的信息世界。
网络给予了我们可以选择信息,甚至可以不用去选择,就能通过大数据、通过算法接受到自己所喜欢的信息的能力。这当然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的个性化,但是过于的个性化也会让我们在一些需要达成群体共识的事情上变得困难。
在以前的传统媒体时代,像是电视新闻,我们每天看同样的电视,同样的新闻,我们对社会的认知是不会有特别大出入,起码主流价值观是不会有太大出入的。
但在网络时代,过于的个性化就会导致我们的价值观,每个人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会随着不断加强的个性化而变得越来越大。
还记得之前说的用户低龄低智化么?假设用户自己偏爱娱乐话题,他们会在网上找同样喜欢娱乐话题的人,然后他们会选择性地接触娱乐新闻,不接触理性话题,并且大数据和算法也会帮助他们过滤掉娱乐新闻之外的新闻,这样他上网时周围就会充斥着他喜欢的娱乐性新闻。
虽然我不会给这样的人下任何定义,但他会是什么类型的人,相信也就不言而喻了。(我并没有内涵某些饭圈粉丝的意思,但如果你联想到了,说明你看懂了)
总的来说,圈在自己的圈子里,然后主动或被动地只接受适合自己喜好的个性化信息,是培养杠精最好的温床。当一个人习惯了只看自己喜欢看的,就越来越缺乏求同存异的同理心,所以变成杠精也就不难理解了。
毕竟,一个习惯了自己爱看什么就看什么,不爱看什么就不看什么的人,怎么还能听得进去你跟他意见相悖的言论呢?
但其实,网民苦杠精久矣,我家也不是村里刚通网,这些问题已经存在了很久,我没必要现在还拿出来反刍。
但最近让我感到不公甚至悲哀的,是因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因为害怕杠精而对自己的文字进行了过分的自查和修饰,比如防杠括号。
有一条传播太广而被原博主删掉的微博:
十年前:天津煎饼果子是最好吃的面食,不接受反驳;
十年后:我个人认为天津煎饼果子最好吃(没有说其他东西不好吃的意思(但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不是地域黑(也没有瞧不起其它地方的煎饼果子)。
这就是当下的互联网语言环境。
如果本身言语就比较偏激还没有防杠括号,那就会死得很惨:
如果你指责他们没理没据,他们就会像个老赖一样,搬出所谓的“言论自由”,让你直接吃瘪。
最魔幻的是,明明强词夺理的是他们,把网络表达环境搞臭了的是他们,为什么反倒是我们这些好好说话讲道理有素质的网民要去给自己加上防杠括号,来顺应他们的不讲理?
这里引用很喜欢的公众号的一段文字:
图源:3号厅检票员工
是,这很窝囊,但却是大部分比较“玻璃心”的人唯一能做的事情。
另一部分人早就看惯了这样的言论,对杠精见怪不怪选择性无视了。
但说实话,对于能无视杠精言论的人,我是羡慕的。
因为即便我知道它是怎么来的,甚至知道该怎么面对,但看到对方随便一句阴阳怪气的话,我还是会猝不及防地被膈应到,然后毁了我一天的好心情。
就像吃鱼被卡到刺,吞吐两难。
但无视他们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吗?
当然不是,那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事实上,我们这些人没有选择,因为做出改变要从他们自身开始。
他们需要知道,有些话说出来也会伤到人。
承受这样的言语的对面是和自己一样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任他们发泄自己负面情绪的一串无意义的ID。
而对于我们这些理智网民来说,防杠括号虽然有点窝囊,但一定程度上也能筛掉大部分带脑子的杠精,即便有时候括号里的字比原文还多。而剩下的那部分杠精,就是为杠而杠的老ETC了。
如果因为害怕被杠然后就选择沉默,让劣币驱逐良币,那到时候的互联网才是真正的地狱。
虽然网上经常流行精神胜利法来对付杠精,比如会说杠精嘴这么毒,一定过的很苦吧这样的言论,我也认为对他人不善良的人一定会反噬到自己身上,但实际上我上文也分析了,杠精的形成也有客观环境的原因,这是我们和杠精都要面临的问题。
其实我也知道,看我文章的人也不会是在网上做杠精的那些人,但说实话,杠精言论看多了,自己也难免会变得易怒,看什么都觉得像是在给自己添堵。
比如我最开始的那条动态,评论区还有这样一条评论:
对方明明没有杠的意思,但我回复的时候还是显得没好气,不得不说是因为前两条批判我的都是杠精言论,所以情绪就被带起来了。
在这样的网络大环境下,稍不留意就会话中带刺,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别人,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
文字的力量是还是很强大的。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无法让杠精消失,但至少知道这些,或许以后说话之前就能多考虑一些东西吧。
当然,如果实在被不讲理的杠精气到,那么关键时刻掏出八字真言,也还是能让自己六根清净的。
话虽如此,还是希望将来互联网能少一些戾气,多一些爱与和平:)
参考资料:
[1]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08-30
[2] 骚客文艺《张文宏,你竟然开始反对“中国粥”了》.2020-04-17
[3]3号厅检票员工.《这些人我忍不下去了》.2020.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