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河南某校一位老师的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议。辞职信内容只有十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很快,这句话便成了脍炙人口的网络用语。有些长久囿于一地而生出苦闷的人常用这句话来自我揶揄。它引人发笑之余,也触动了多少人内心的柔软之处。
是啊,世界这么大,谁都想去看看!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来赞赏这个世界的美好,高兴了可以赞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失意了可以在心里默念: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有了离愁别绪还可以抒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无论心情如何,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的壮丽山河,永远都是我们温馨的港湾,让我们赖以生存,为我们疗伤,让我们放飞梦想!无论何时,我们心中的这个世界依然这么可爱!
然而,这封辞职信的背后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我们那么想出去看看。第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还用辞职去看看吗?第三,去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最终答案应该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自然界,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甚至和我们的健康、生命息息相关。而这一切,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为什么我们那么想出去看看?是因为眼前的生活和远方的世界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较长时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追逐GDP的增长,关注经济的发展,关心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导致许多地方植被减少,垃圾遍地,水体污染,空气污浊……另一方面,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加快了。每天不停的奔波,工作的繁杂琐碎,常常要加班应酬,人人压力山大。为了能更好地放松,当然是要让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所以,很多人都想远离喧嚣,换个清新的环境,让疲惫的身心得以安放。所以,我们需要走出去,跳出这个忙碌的圈子,卸下包袱,将自己放空,将身心融入大自然,感叹山河之壮丽,风景之秀美,人生之苍茫,自我之渺小,和天地万物比起来,人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沙漠里的一粒沙,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有了短暂的自我调整,精力充沛,回来才能全身心投入更好地工作。这就是大自然自带的魅力,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身心健康离不开这个大自然。我们需要它。
我国道家学派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以此作为生命的起点。我们的先人自古以来又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养生观点,人们借此来寻找生命的真谛。东汉隐士严光,学富五车,刘秀百般恳求,仍拒官归隐富春江,终老于山林。无独有偶,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齐聚山阳县竹林,吟诗作赋,任性畅快。人们熟知的陶渊明,辞官归隐,躬耕劳作,乐在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个中滋味,唯有自知。更有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山川如会知己,探穷凹如掘至宝。”倾其一生,饱览了祖国名胜,也历尽了千辛万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地理、气象、植被、交通等方面的科学资料。古人对自然的向往和钟情可见一斑。然而,今人逐利的思维一度笃行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索取!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有些破坏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的青山绿水,我们的白云蓝天,越来越罕见,导致风景名胜成了寥寥无几的人间“圣地”,不少景区,人们趋之若鹜,“看风景成了看人头”。长此以往,就会打破自然界的平衡,自然界失衡了,我们人类就会跟着遭殃。
好在,这种状况正在改观。防治污染成了全民共识,攻坚战已经打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逐步渗透于我们的血液。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这个国度里,我们也是属于大自然的儿女,我们怎能坐视母亲的肌体伤痕累累?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刻不容缓。建设好美丽乡村,建设好美丽中国,让人间处处是美景!如此,处处蓝天白云,处处空气清新,处处山青水秀,处处鸟语花香,何其美也!试想,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工作,心情会像浪花一样欢腾,压力还会山大吗?递交一纸辞呈的冲动也会大大降低的。
儿时的小桥流水已成为我们心目中永恒的回忆,想想若干年后,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在我们的心中,总有一抹盎然的绿色,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不要让它消失,它虽然遥远但一定与我们同在,它会融入我们呼吸,血脉,融入我们的生命,那一抹绿,便是生命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