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金山碑

孟津县会盟镇新花园村宋家沟自然村,座落在黄河之滨邙山脚下。自古该村有一条车马大道,上山直达偃师,下山直抵黄河花园古渡口的交通要道。在坡底原来有一通“还金山”石碑。但自1958年以后,这通碑不见了,在流失近半个世纪后,近期又被发现,已断裂成三截。“还金山”碑位于孟津县会盟镇花园村。该碑为清雍正六年(1728)所立,记载着当年雍正皇帝对拾金不昧者进行褒奖的一件事。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碑,立于碑亭之中,高1.6米,宽0.65米,厚0.13米。正面镌刻“还金山”三个大字,背面是一篇约2000字的《拾金处》碑文,字迹较小,风化严重,部分文字已看不清楚,十分可惜。

还金山碑的重见天日还有一段鲜为人知、颇为感人的故事,得益于李银水老师的对历史遗存的不遗余力的保护与坚持不懈的执着。

2004年夏日,家住宋家沟村的退休教师李银水,偶尔从农田地边经过,干涸的水沟里一块青石映人他的眼帘,他伏下身子仔细一看,发现上面刻有升子大的凹型“金”字,青石一侧已陷人泥土里。他把它抠出来,抹去上面的泥土,见背面有不少雕刻的文字,他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一块残碑,但字体很小,又被泥土糊着,看不清楚。于是,他从家里提来水,拿来刷子,对残碑洗刷之后,上面的字终于显示出来。他又回家取来笔和纸,对可认的字,逐字逐句抄下来。因为这是块上下不接的残碑,有的字迹模糊不清,能认出的也是只言片语。但李银水已断定这是清代雍正皇帝表彰一个叫翟世有的拾金不昧的碑铭。李银水决心寻找另外两截。他不惜花费许多精力和时间,经过多方打终于在不同角落,找到了刻有繁体“还”字的上部和刻有“山”字的下部,三截对接,“还金山”三字完整无缺,而后用水泥、砖块加固。

碑文记载,家徒四壁的农民翟世有拾重金而不昧的高尚情操,轰动四邻八乡,惊动朝廷皇上,因此荣获“风高拾遗”、“士女淳良”、“梁孟清操”、“高义堪型”和“乐羊匹敌”五块匾额。听花园村的老人说,后来不知何故,翟世有举家迁徙山西省(具体地址不详),珍贵的匾额一块也未保存下来。

三块残碑经文物部门复原,搬至今天的位置,修建碑亭,加以保护。新亭旧碑,岁月沧桑。据清嘉庆《孟津县志》记载,雍正六年(1728)四月三日,陕西商人秦泰来洛贩卖棉花,把装有170两白银的褡裢,遗失在从偃师通往孟津宋家山的路上,被当时县城天平街(今会盟镇花园村)人翟世有捡到。他“归还失主,不受酬银。雍正帝命洛河东总督田文镜为其挂匾表彰,并授七品顶戴及银百两。”

为此,雍正皇帝专门降下谕旨(内容见《世宗宪皇帝恩赏义民翟世有顶戴银两谕》),称赞其“拾金完璧”、“清廉自好”,“且将扬名于史册,流誉于无穷……”随后,从朝廷,到府县,给予了翟世有诸多奖励,并在翟世有拾金处立碑一通,以示表彰和纪念。花园村南有宋家山,由此改名还金山。

悠悠黄河养育着勤劳的子民,清风明月照亮了稻田荷塘,烟雨晚霞沐浴了内心的清纯。“还金山”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孟津人民。会盟镇花园村民风淳、勤劳善良、助人为乐,热情好客的好风尚,一直保留至今。

文保碑正面

还金山碑简介

还金山碑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