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薄薄的雨雾,袅袅的炊烟,淡墨色的天空,参差的石拱小桥,黑墙白瓦,清水碧波,小桥流水人家里,一缕缕鹅黄色的黄晕,是家,是家乡。我用相机轻轻拍下家的味道,点点滴滴,但愿能如酒香般绵长悠远。
我从小生长在江南水乡小镇,习惯了温婉清细的吴侬软语,直到大学去往南京,直到硕士去往英国,偶尔细胞自带的细细碎碎的乡愁才使我轻轻浅浅怀念起些家的温暖。自从毕业后,关于工作交友和家里引发种种矛盾,家里沉寂空洞的空气慢慢将长久以来积累的温暖感安全感一点一滴吞噬。我凭着自己倔强坚硬的外壳给自己筑起一堵自认为牢不可破的外壳,直到前段时间,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的外壳如泡沫般不堪一击,全然瓦解。我不得不回家休养。我开始在家里的角角落落仔仔细细努力找回曾游丝般残存着的安全感与温暖感,一点点累积起久违的熟悉感,企图找到帮助我重新振作的救命稻草。
我试图拿着相机找寻美丽,任何明丽的色彩都能唤起我沉眠的愉悦快乐。
家里的风信子开了,配上亮堂堂的屋景,细腻温婉。原来家里的光是这样柔和温馨,看着照片,仿佛能感受到阳光缓缓洒落在发梢、肩头、臂膀。
我是一个适应能力极强的人,即使孤身一人去往英国或者住在其他城市的酒店,我的睡眠质量和家里并无两样。有时会想着,古人那些思乡之情也确是矫情了些。当时觉着“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去往英国前,在和父母矛盾稍有缓和之后,又正逢好友离世,心中悲痛万分,彻夜难免。那时只想着逃离。去了英国,新奇的环境加之忙碌的生活让我逐渐恢复过来,所谓触景生情,无景后悲情也淡去些。在英国安置了个温馨的小居所,很快便视作了自己的家。
如今想来,激起我的思乡之情也着实不易。刚去往英国的时候,由于文化差异,加之室友全是外国人,而我又全无和外国人交友的经验,甚是寂寥无助。记得某个夜晚,独自一人静坐在房间,听着外国室友开派对,陌生的口音,陌生的音乐,陌生的面孔,读上一阕纳兰的词: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虽是入秋时节,竟也觉着鼻头一酸。
昏黄轻柔的光总能让人莫名感到安心,就像涓涓细流那般轻软恬意。娃娃自带着的毛茸茸的质感未曾触摸便已觉松软惬意。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遥遥一见带着橘黄色的透着微微黄晕的灯光,心里便慢慢觉得柔软踏实。
不用细调色彩,家里特有的温馨铸就着的清丽柔和色调倒映着明净的玻璃茶几便是一幅美好的居家安逸图。
我一直觉得,阳台晾衣架上四散着的随风摇曳的彩衣就像是家特有的一枚符号,远远望着便觉清新,似有夹杂着清新淡雅的清香飘来。在英国的时候,不说遇上老乡,遇上中国人都觉得分外亲切。正应了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很想听听别人用普通话讲述国内熟知亦或是不熟知的一切,甚至只是听到几句普通话,便觉着心花怒放,恨不能彻夜长谈。
老妈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随处都能捕捉到清晰光亮的倒影。看着一幅幅照片,忽然会很感恩,还有这样一个明艳而又柔暖的地方可以遮风避雨,轻抒心语。身子刚刚恢复一些,为了拍上几张满意的照片,我爬楼下楼,收拾打扫,时而俯身时而起身,夏日里接受着汗水的洗礼,虽是养病,却也忘记了疲累。
养病期间轻轻然躺在瑜伽垫上,拿起手机随手一拍,地上的大理石映着朗朗晴空,倒也鲜艳夺目。
在家养病的日子,随着身体慢慢复原,稀松平常的日子里,觉得能做菜也是一种幸福。回想起在英国的日子,有时白菜青盐糙米饭,和男友抑或和和好友一起,吃进去的总是满满的幸福和欢乐。竹钗卷青丝,粗衣短打扮。文火耐心煮相思,久待欢情愿。一盘味纯真,两碗多情叹。为君下厨烹佳肴,此心天可鉴。如今病一场,心思倒也慢慢淡去些,心中所愿不过,“自此长裙当垆笑,为君洗手作羹汤”。病中时分,觉得最好的生活大抵便是如此了。
夜晚时分,家中厨房留下静静的剪影,就像润滑孤傲的艺术品一般,整齐有序地陈列着,看着便觉着舒爽自在。暮色洒下,随着灯光的亮起,家里的温馨开始浸染蔓延。
本文图文皆原创,严禁盗图,违者必究。PS: 但是欢迎转发点赞关注哦~~
PS:喜欢我文章的朋友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连载《MinnasCamera》及《一图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