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朱丹因主持节目频频出现口误被嘲上热搜。
并不是说不能出错,而是越高端的场合,就要尽量少出错。并且,朱丹出错密度太大,堪称车祸现场。
且不说一个主持人,事前做好功课,念对嘉宾和采访对象的名字是最最基本的功课。
即便是日常交往,叫对名字,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
02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腼腆害羞脸皮薄,还不会来事儿。
第一天报到,经理领我们到一间办公室跟我们介绍,这是李部长,这是shen部长。我们傻傻地望着,眨巴眨巴眼睛。经理见状,跟她们说两句,就丢下我们走了。
虽然我人不活泛,但从小到大还是非常有礼貌,见人必喊,从不敞口说话。
就这样,我喊了三天的李部长,shen部长。
终于,我发现,我不仅把两人搞混了,而且,shen部长实际是孙部长。
捂脸🤦♀️!
03
后来,我稍微长点记性,不能确定的,我就不轻易称呼了。
但还是闹出些笑话。
那时,有个专跑项目部的司机师傅,人有点拽,大家都有点求着他。
我听大家都喊“ 小毛,小毛”,我就叫他“mao si”。他也没表现出什么异样,还是一张酷拽脸。很久以后,才有人好心提醒我,不要那么称呼他,因为“小毛”是他小名,他并不姓毛。
后来,另一个公司,也是一位司机师傅。初次相识便是在饭桌上,大家都喊他“老牛”。我便非常自然地,张口就来“牛师”。三番五次之后,终于有人听到了,笑着告诉我其实他姓张。
但是,由于“老牛”叫得过于广泛,我们每次都要很努力地回想,才想得起来他的真正姓氏,至于名字,那是一点儿都想不起来了。
04
中国人不习惯直接,尤其是涉及到自己的时候。明明听到别人叫错了,也不会去纠正对方。第一,避免对方尴尬。第二,觉得无所谓没必要。
我到有一个公司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很多人叫我“小王”,其中甚至有些领导。因为有一个王姓同事跟我同名,并且差不多时间进厂。我每次都笑眯眯地答应,并不纠正。很久以后,他们自己改正了。
后来,去到办公室,有位保洁人员,问过几次我的名字,但次次把我叫成办公室另一个姑娘,我也不做计较。她记得与否,并不重要。
05
不过,有时候,虽然没有叫错,但称呼不当,也会惹人不快,令人反感。
例如,领导从副职升为正职,开始一段时间,大家稍不注意就喊成原来的。有什么办法呢?就直接称呼“领导”,管他正副,管他多大领导,都包括进去了。
我最不舒服的一次是,有人称呼我“芳师傅”,你直呼我名也好,你叫我小*也罢,都没问题。只是在名后面加师傅,是什么操作呢?不伦不类,甚至有几分戏谑和滑稽。
实际上,之前,我也那么称呼过别人。那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呢?似乎直呼其名显得不礼貌,姓加师傅又显得太死板,所以,才有那么个折中的叫法。
当我意识到不妥后,立即停止了那种别扭的称呼。
06
我认识的一些领导,大多都有一个显著特征,特别善于记人名。即便是一线员工,只要接触一次,再次见面,他们就能准确地喊出对方的名字。而这波操作,可成功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更加卖力地干活和表现。
为什么呢?
人人都希望被重视。人人都希望被特殊对待。人人都想与众不同。准确地叫出对方的名字,传递给对方的信息很多。我看到你了,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记住你了。你是与众不同的,我对你感兴趣,你会持续关注你的。这种感觉,无疑是美好的。
07
那么,我们如何做好称呼这件小事,成功赚取印象分呢?
第一,初次见面,第三人介绍或相互介绍的时候,最好当场重复或者称呼一遍,这样,既显得热情,也是在操练。避免听岔记岔了。
第二,最好顺便问问是哪个字,怎么写。有准确具体的印象,会更加牢固深刻,也是避免误听误读的方法之一。
第三,最好立即写下来。条件允许,写在纸上。若不方便,也可以在手机上打出那个字。写一下,可以加深印象,还可以备查。
第四,找机会多叫几遍。记忆都是循序渐进的。很多时候,当时记得,转眼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跟对方说话时就喊一次,或者走路碰见了打招呼,如果是其他部门的,可以去打打交道。如果是大领导,可以在跟人谈起时多默记两遍。
第五,如果不确定,可以再次当面请教或者私下向其他人打听,一定不要随口乱叫。叫错了,对方还是会不爽的。
第六,确实叫错了,诚恳道歉。其实,大家都喜欢态度诚恳的人。犯错不可怕,关键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态度诚恳地说明解释,大家都能接受。切忌敷衍和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