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快乐”的理解,大概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 上周去了趟殡馆看望老公猝死的美女同学,感觉居然是木然。归途中掐指一数,原来在两年之内,我已经去过同一殡仪馆三次,而且都是英年早逝,都是猝死,都是在生活幸福的时段离开。我想,他们带着幸福匆匆告别世界,大概也是快乐的吧!由此引发的感慨也好,矫情也好,有些话想说,于是决定动笔写点什么。 有现代经济学家给“快乐”设定过一个精确的计算公式:快乐=收益÷欲望,意思是说,收入越高越快乐,如果收入有限,那就只能削减欲望,提高快乐值。我对这个公式抱有不同看法,不是很赞同。就拿自己做个例子吧:刚结婚时,住的是筒子楼,十平米的房间,一张床,一个简易衣柜,电视机是同事因没地方放,借给我们用的。屋外是公用卫生间,公用洗水池,走廊上摆一张旧办公桌放锅碗瓢盆及油盐作料,旁边用砖头一砌,简易灶头生火做饭,如此这般就是一个“家”。当年最大的欲望就是有一套带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房子,每次到早几年工作的同事家做客,都羡慕得无以复加。后来,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套房,有了更大的房子,给父母也买了房子……预料之中的幸福感却并没有如期而至。反而经常做同一个梦:梦到自己在筒子楼,饭点时端着碗走家串户,这家尝点那家吃点;梦到一桌的邻居有说有笑打麻将,中途饿了煮面条吃,面条的香味能真真切切地闻到;大伙儿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景象一直持续到梦醒,甚至现在都记得清清晰晰,我觉得那就是快乐和幸福。我曾试着去寻找答案,去找寻获得快乐的方法,渐渐从茫然状态过渡到略知一二。 先从生物学角度找答案。心理活动无非是一系列情绪活动的总和,它的控制中心位于大脑高级皮层以下的丘脑网状系统。给实验动物神经一个持续的强刺激,比如点击小白鼠坐骨神经,电流图上会看到一个“钟型图”。这表明,神经系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兴奋模式和活动区间。一般情况下,它保持在中间紧张状态,可以简单地称做“神经张力”。这个稳定的张力使得生物得以维系自身正常的对外反应,也就是说,神经活动不能长时间地留守在兴奋的任一极点上。所以,无论生活条件的优劣状态如何,生存状况极其优越的人与生存状况极其恶劣的人,都同样备受种种“苦恼的煎熬”和“欢乐的鼓励”。这样,就大概解释了我的疑惑,也理解了在刘姥姥眼中,贾宝玉一定永远乐不可支,可曾想到他照样整日里唉声叹气甚至以泪洗面;在宝玉看来,刘姥姥的快乐比他更多。体会到,菜场大妈讲价便宜1块钱带来的快乐,或许比白领金领得到几万元奖金的快乐更多! 再从女性角度找答案,女性的幸福和快乐受家庭影响太深,或者说受婚姻影响太深,自认为婚姻幸福的女性,那么她对整个人生大体也应该是满意的。中国女性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国家“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支持下,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比欧美,比日韩都要高。但是,她们都快乐吗?我统计了周围女性朋友的实际情况,结果比较糟糕,至少80%的女性觉得不快乐!她们缺乏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安全感!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上升,会不自觉地要求其他地位与之匹配,然而整个大社会尚处于男权社会,不可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有根本性的改变,这就形成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无论她外在看上去如何如何,都难以避免内在安全感的缺乏。缺乏安全感,就会渴望控制周围的一切,特别是自己的生活。很多女性找男友找丈夫,都把稳重、安全作为第一选择,如果找一个精彩的男人,你都无法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无法预料不管看上去多美好多精彩,都是对你控制感的挑战。找到稳重、成熟,有安全感的丈夫,又会觉得生活像一杯白开水,孩子他爹孩子他妈,在家庭责任和道德舆论的牢牢捆绑下,日复一日,索然无味。 如此分析,我既逃不脱了生物神经的演化历程,也就是一枚普普通通的中国女性,内心又有强烈的追求平静而幸福的愿望,其结果就只有一条:精神分裂或精神抑郁。怎么办?有出路吗?近几年,我用“头破血流”、“壮士断腕”的勇气,披荆斩棘地试着找出路,尤其是2016年,遇到几个有理想有抱负,不愿虚度年华的年轻人,感觉自己通过了狭窄黑暗的长廊,推开了一扇不起眼的木门,眼前阳关明媚,豁然开朗----大约触碰到了幸福的边缘。 幸福路径:做自己!(具体分享,下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