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二、驰骋在中原大地(1)之吴忠青铜峡黄河古渡、山西吉县壶口瀑布
19点过三门峡。在一片暮色苍茫中,远处卧龙山下的黄河,呈现出一条细细的白带子,是那样神秘莫测,令人心驰神往。
夜里0点左右,列车到达郑州,再调头向前行驶,改东行为一路北上。不久,列车爬上黄河大桥,尽管睡意朦胧,我还是把脸紧贴在车窗上,费力地向外张望。曾经,1977年,我刚参加工作,踌躇满志的走在兰州黄河大桥上,寻找“逝者如斯”的感觉……在郑州的黄河大桥上,黑暗中的黄河一望无边,开阔的就像大海,只可惜我无法辨认清晰它那真实的面容,也听不清滔滔的水声事。
【相关链接】
从兰州黄河到郑州黄河,其间我又于2006年横渡过宁夏吴中黄河,2016年亲临过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可谓从西向东,感受过“黄河魂”的强烈震憾,于此生不枉过之行履,可见一斑。
青铜峡黄河古渡
以下是2006年8月游览宁吴忠黄河古渡游记转帖——
青铜峡水库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建于黄河上游的最后一道峡谷青铜峡上,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
乘汽艇横渡黄河,那个兴奋劲真是无以言表,但我旁边的导游却已见惯不惊:
汽艇尾部翻滚起浪涛,真没想到黄河是这样名符其实的“黄”:
跨上黄河另一岸的古渡口,看见凉晒在草蓬下的“渡船”——这就是先民发明并流传至今的“皮筏子”,它是用一只只猪皮吹胀后捆扎在竹筏下制作而成,据说坐在上面稳稳地,但比乘坐汽艇更能体会原始的味道:
山西壶口瀑布
以下是2016年8月游览山西吉县壶口瀑布游记转帖——
入夜,两辆狮跑冲进一场暴雨之中,前大灯刺穿如柱急雨——这正是我们的期待,明日壶口瀑布将更加凶涌激荡!
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我们来到的是吉县壶口景区。
翌日,晴好天气如约而至。黄河,敞开广阔的胸怀接纳赤子之心。一片岩石厚重的开阔河床上,河水似急又缓,这是黄河母亲要抚慰我们急切的心情吗?
短暂的“失望”之后,如雄狮般的吼声从壶口瀑布传来……宜川民谚道:“一里壶口十里雷”,滔天洪水倾注一壶,万钧之力激起撼天惊雷,数里之外即可听到隆隆吼声(壶口十大景观之一:黄河惊雷)。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壶口瀑布气势恢宏;而到了冬季,整个水面全部冰冻,结出罕见的巨大冰瀑。
矗立黄河边,不禁让人诵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一来一往,舒卷往复,如咏叹调般壮丽无比。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诗人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就是在这黄河壮丽情景的激励下,谱写出鼓舞人民斗志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精神象征,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民族魂”在这位歌唱舞者身上,表现得令人深深感动:
黄河水在壶口跌宕而下,落差达40米,形成横崖千尺、悬水奔流、山飞海立、风雨迷离、惊天动地的河瀑奇观。(壶口十大景观之一:天河悬流)
飞瀑直下,激起团团水雾,如同壶底生出的黄色烟雾。古诗云:“收来一壶水,放出半天云。”(壶口十大景观之一:壶底生烟)
在壶口两边石岸上,分布无数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窝。石窝是由河水长期冲击石岸,盘旋琢磨河床凹处而成,所以多呈圆形,由此可见自然的造化之力。民间相传,这些石窝乃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马蹄踪,故又称“石臼仙踪”。其实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千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明代有人做诗赞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间无物掩蟾光。因其孟门开宝镜,嫣娥向晚理残妆。” (壶口十大景观之一:石窝宝镜)
波涛凶涌的黄河边,还有一些陕北、晋西北和太行吕梁山区独有的元素:满是皱纹的岁月风霜雕刻的脸、有着阳刚英武之气的白羊肚手巾、憨态可掬的毛驴……以及那鲜活地、充满生命力的色彩。
(部分图释来自百度)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