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样子”才是成事之基

“加油干”的呐喊若不伴脚步,终成过耳风,“要拼搏”的叮嘱若不见身影,难燃真斗志,回望五千年历史长河,“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从来不是简单的处世箴言,而是无数政权兴衰、事业成败验证的真理,那些真正推动历史向前的力量,从不在振聋发聩的口号里,而在躬身践行的足迹中。

谷文昌的“做出样子”,是把“公仆”二字刻进了日常,他不用言语强调“群众至上”,却用“和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的行动,让村民感受到“干部和我们是一家人”。这种俯身实干的本色,正是当下许多人需要学习的,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落在实处的每一件小事,如今,东山岛的木麻黄已成郁郁葱葱的林海,村民们过上了“风沙不侵、粮食满仓”的日子,而谷文昌的墓碑,就立在他当年亲手栽种的树林里。他当年的“潜绩”,早已变成了惠及子孙的“显绩”;他当年的“做出样子”,也变成了代代相传的“谷文昌精神”。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实干,从来不是追求“短期效果”,而是带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该做的事。比起那些“喊着创新却不敢突破”“说着长远却只看眼前”的人,谷文昌用一生证明:行动的价值,不在当下的掌声,而在岁月的沉淀;“做出样子”的意义,不在自己的名利,而在后人的受益。

站在今天回望历史,“做出样子”的智慧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其抱怨“做事难”,不如先问自己“有没有去做”;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功”,不如先学“别人的实干”。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做出样子”永远比“喊破嗓子”更有力量,才是通往理想的唯一路径;实干才是不负初心的最好证明,无论是推动改革发展,还是服务人民群众,都需要少一些空泛的动员,多一些务实的行动。党员干部若能像商鞅那样以行动立信,像林则徐那样以行动践诺,像革命先辈那样以行动垂范,不搞“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就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历史的书页翻过,那些高喊的口号早已被风吹散,唯有躬身践行的身影,依然在时光中熠熠生辉。“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更是我们干事创业、砥砺前行的行动指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