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Into thin air,是看王静女士的《静静的山》,2011年她在攀登洛子峰时,有那么一瞬间想到了1996年珠峰登山史上最大的灾难,在短短1天左右的时间,从5月10日下午4点多,暴风雪开始启动、发作,持续了20小时,湮灭了当时世界上最景气的珠峰商业登山公司,吞没了几个最优秀的职业高山向导的性命。
时隔9年,终于有人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让更多的人通过影像的方式来了解它。《绝命海拔》讲述的不仅是一次事故,更是一个故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什么要登山?”当大家在营地说出那句“because it is there”的时候,相视一笑。你知道它在那儿,像是在那等着你,这句话更像一个诱惑。而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出发的理由,两次来过珠峰却未能登顶的邮差员,打三份工还想再试一次,他说他想给自己的一群孩子做榜样;在家里感到被乌云笼罩的医生,只有到了珠峰,才能完全投入,呼吸自由。甚至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所以出发是为了找到答案。就像我们穷其一生不断追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然后在平凡的日子中,追寻追寻,且行且珍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很庆幸这部电影忠于原著,因为真实本身具有不可撼动的力量。影片没有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演绎人性善恶的对立,也少有灾难片中刻意突出的煽情桥段。整部电影中,或者说那个故事里,人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力登顶并返回。
有恐惧。在孔布冰川上的命悬一线,在缺氧状况下的艰难下撤,最恶劣的环境里是最强烈的求生欲。当Beck苏醒后意识到自己被放弃时,我想他是先有了恐惧感,这种感觉催生了他强大的意志力,走回营地的每一步,都是意念。
有责任。每个客人都想登顶,梦想这个东西,有时会变成执念,尤其是在稀薄缺氧的环境中,而对于登山向导,安全返回比什么都重要,在珠峰的攀登历史中,有太多夏尔巴人为了客人的安危,使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有真情。Rob为了完成Doug的心愿,陪他一起登顶,然而你若想去评价Doug的一意孤行,却发现并没有坚定的立场。也许对有些人来说,登顶比生命更重要,当然这也带来了无法挽救的灾难,但他最后从绳索上解开自己,你很难说那是因为幻觉,还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都解脱。而Rob的朋友赶去救援的那一幕,两个男人抱在一起取暖,我想起《静静的山》中,王静也曾见过类似的场景,两个男人下撤时搀扶行走,这种逾越了性别的情感,她称之为“大爱”。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Imax电影的一个好处是让你觉得身临其境,影片中有几处队员因各种原因无法行走,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就在他们身边,却无能为力。茫茫雪山中,人是多么渺小,向悬崖边缘多走一步或是躺在地上不再起来,死,很容易,而活下去,很难。生存往往和勇气相伴。Beck被直升机救起返回,经过最初来时和大家一起走过的独木桥,风景依旧如画,明媚的阳光不再是好心情的添加剂,而是有些刺眼,透着些许漠不关己的意思。谁能和我并肩同行,从开始到结束?
即使知道结局,内心也仍然在Rob和妻子通话时被打动。触动我的不是爱情,而是他的妻子在得知罗布无法获救后,说“他现在一定很孤独”,一种难以名状的悲痛感将我包围,但它巨大压抑得如同雪山,吞噬了想要呐喊和哭泣的冲动。镜头里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男人躺在8000m雪山上,那个世界是安静的,仿佛只有他和最爱的人说话的声音,我不知道他的心情,或者说,我不想也不忍去猜他那时的感受,遗憾或是无悔,都敌不过生命的伟大与脆弱。
电影有结束的时候,而生活始终要继续,留在上山的人成为回忆,活着回来的,写下这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