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哥今年幼儿园最后一年,我尽量抽空早上送他去,一路上母子俩聊聊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而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蜘蛛侠为什么会飞檐走壁,而我们跳一下就会掉到地上,这感觉很不错。
早上上学的时候在校门口碰到了西哥的同学,他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拉着我不停的说她儿子跟女儿的区别。
她说女儿中班就已经认识很多字了,简单的字都能写几个,而儿子现在大班了连数字都不会写,她担心儿子是不是大脑没发育好。总之,整个人焦虑得不行。
我告诉她西哥最近学拼音的音标二声跟四声总是搞不清楚,其实也没关系的,慢慢来总会学会。
她非常吃惊的说:马上就小学了,这些不学好到时候上学了老师一批评就会自卑的。
我非常认同她的观点,但是,我仍然希望西哥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为了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老师或者取悦父母。
我希望他能为了学习而学习。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爱好,要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然而中国的教育总是把一个孩子的优劣用考试的分数来划分,导致孩子学得痛苦,家长陪读也痛苦。
我朋友丁姐,她前两天很得意的告诉我她的儿子开学摸底考试又是第一,本来挺为她高兴的哈,她后面说的话却让我大吃一惊。
丁姐儿子今年转学了,换了新学校自然会紧张,那小子在原来的学校就总考第一,换了新学校以后特别紧张,每天都很用功,到考试结果出来以后,很傲慢的跟妈妈说:这个学校也不过如此嘛。
其实丁姐儿子不过三年级,小学三年级考满分不代表以后的成绩也会拔尖,而是他一定要考第一是因为他输不起,这话我不敢跟丁姐说,我只说:你要打击一下你儿子啦,不能这么傲慢。
丁姐颇有不悦,说:我倒不觉得,他这样的心态可以让他有压力,更加愿意去学。
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丁姐儿子曾悄悄的跟我说过,他超级讨厌学英语。
丁姐儿子输不起,他没办法接受自己考第二,与其说他输不起不如说是丁姐输不起,丁姐不能接受儿子考第二,所以她的儿子便不敢考第二。
我这么说并非我自己瞎猜测,而是丁姐还有一个女儿,今年刚上大学,之前我并不知道丁姐有个女儿,因为她从来不提她女儿,直到她高考上了一本,她炫耀出来我才知道她有个女儿。
丁姐说她女儿中考时没考好,没能上重点高中,所以她当着女儿的面跟她老公说:我从小到大都是上的重点,不是重点的学校我不会上,从今以后你这个不是重点的人负责送她去学校吧。
于是,三年高中丁姐不闻不问,专心培养儿子,直到女儿考上重本才重新关注女儿。
丁姐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神情都非常的得意,一点没有意识到她在自赞毁他,只管吹嘘自己,没意识到自己既伤了女儿自尊又折了老公面子。
我倒是觉得可能是因为她三年没管女儿,女儿放松心态了反而学得更好了。
像丁姐这样回回考试都要求第一,考得好就笑逐颜开,没考上重点便冷嘲热讽,作为子女压力真的无法言说。
如果她儿子能够承受住这个压力,每次都发挥正常,考第一,考重点,倒也无所谓。就怕万一哪次考不好,被妈妈嘲讽,再又是个输不起的性子,后果我真不敢想象。
其实对西哥的学习我是很看重的,但是我看重的是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我很少给西哥买玩具,给他买的书却已经快装满他的小书架了,不管他能记得多少,至少买来的书都给他读过了,书的内容涉及科学、历史、生物、物理、地理。
靠着这些书他知道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
知道太阳系哪一颗行星是木星;
知道蛇的胃是长形可根据食物变化形状;
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
知道恐龙时代有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知道白细胞是帮忙消灭血液中的病毒;
知道发电厂基本的发电原理;
他知道很多我都不懂的东西,
他还会在聊天时文邹邹的夹带两个成语。
可即使他知道这么多,他依然分不清什么是二声什么是四声,也不会算十以内的加减法。
用西哥奶奶的话说就是: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不会做题。可是,会做题有什么用呢?我们不能为了做题而去做题,要引导孩子思考并喜欢做题。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成长起来的时候,叫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都说不做作业的时候母慈子孝,家里一派祥和,一开始做作业就河东狮吼,后妈再现。
老实说,我也会焦虑。但是,焦虑没有用,我们要做的是克服焦虑。
因为孩子学不会的时候,他比我们更难过,做家长的要帮他们排解这种难过的情绪,再帮他们从感兴趣的点着手,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我相信他在探索书里面的知识的时候,为了搞清楚他想要的答案,会从他感兴趣的点出发,也会琢磨自己不喜欢的部分,从而学到更多的东西。
要知道每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陪读再焦虑我们也要克服,谁让我们为人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