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川菜》
腌腊煸熏爆溜滑,甜酸咸苦香辣麻。
东坡煨焖东坡肉,太白清蒸太白鸭。
诗圣临厨烹蜀食,文君下灶炒川虾。
百馐百味百盘馔,一菜一格一品花。
一提起川菜,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水煮鱼、水煮肉片、麻婆豆腐、夫妻肺片......
但是在四川人的心中,回锅肉才是川菜之魂,是川菜当之无愧的王牌。
几年前,四川曾组织过一次大型的川菜评选活动,结果回锅肉以绝对优势高居榜首。
世人都说“入蜀不吃回锅肉,等于没有到四川。”
回锅肉之于四川人,一如老火汤之于广东人。在四川、重庆地区,随便走进一家川菜馆,都一定能吃到回锅肉。
回锅肉里的“回锅”二字,指的是再次下锅烹调的意思。
在四川,有一个关于回锅肉的故事:
在清朝末期。有一位姓凌的翰林,官场失意后,回到老家成都。
四川的传统风俗是用清水煮熟或蒸熟的大块猪肉,不放任何调料,装盛后去祭祀祖先。祭祀仪式结束后,家人才可食用祭祀的猪肉。
凌翰林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平时口味儿就比较重。他将祭肉切片,放回锅中,加入花椒、豆瓣酱、蒜苗、姜片、盐、油一起翻炒,香味扑鼻,色泽艳丽,左邻右舍尝后都赞不绝口。
这道菜就此诞生,因其将熟肉倒回锅内翻炒,故名“回锅肉”。
对回锅肉的记忆,最早是在幼年,那时生活紧张,除了过年过节、家里来客、杀猪,平时都难得吃上肉。
每每听到大人说“打牙祭”,就够我兴奋好几天了。因为“打牙祭”就意味着可以吃到回锅肉了。
做好的回锅肉,肥瘦相间、色泽明亮,配上嫩绿的蒜苗,看一眼就抑制不住想吃的冲动。
夹起一块裹着蒜苗的肉片,一晃一晃地,闪嘟嘟地泛着光泽,不太会吃辣的我,一口咬下,却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辣,辣而不燥,一股香味从唇齿间流入喉咙,立即大嚼起来。
嚼到好处,扒两口米饭,不知不觉间,已吃了三碗米饭,丝毫没有觉得腻。
今天阿娘就来教大家川菜之王回锅肉是如何做成的。
这样,大家不用去四川,也能吃到纯正的川菜之王啦!
食材:
坐墩肉 500克、蒜苗 300克、郫县豆瓣酱30克、 白糖2克、 酱油5克、生姜5克、 花椒10粒、大蒜8克、包菜适量、清水适量、菜籽油适量。
(注:做回锅肉的猪肉,最好用猪的坐臀肉(坐墩肉)。其它部位的肉太肥则腻,太瘦则焦,太宽太窄则难以成型。坐臀肉的肉质结实坚挺,瘦六肥四,弹性刚刚好。如果实在没有坐墩肉,用五花肉也可以。)
做法:
1、生姜切片,大蒜切片,蒜苗根部拍一下后斜刀切段,包菜切碎。
2、坐墩肉洗净后冷水下锅,加入生姜片。
(注:煮肉的时候一要用冷水下锅才行,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去除血水和腥味。)
3、水开以后,把浮沫撇干净。
4、给肉翻面,关小火,放10粒左右花椒。
5、肉煮到八成熟时捞出,沥干水分后切片,约一元硬币厚度。
(注:坐墩肉煮到筷子可以插进去,就可以捞出了。)
6、锅中加少量油,六成油温将肉下锅熬。煸炒至微干,肉片边缘微卷,盛出后沥干油。
7、锅中重新热油,加入蒜片、郫县豆瓣酱炒出红油后,下肉片炒匀。
(注:豆瓣酱必须用郫县豆瓣酱,加入郫县豆瓣酱后,回锅肉鲜润香辣,实为点睛之笔。)
8、下包菜,继续加适量酱油、料酒和少许白砂糖调味。出锅前撒点青蒜,完成!
(注:正宗的回锅肉用蒜苗作配料。加入青蒜的时候最好先放白色部分略炒,然后再加绿叶,以便保持一致的成熟度,颜色也会漂亮。)
(注:肉片一定要煸透到两边微微卷起,俗称“灯盏窝”状,这样才能保证肥而不腻。)
小提示:
四川人所谓的回锅肉有两个主要标准:
1、肉片必须炒到至肉片两边微微卷起,俗称“灯盏窝”状,这样做出来的回锅肉才能肥而不腻。
2、肉片的厚薄大小要得当,必须是筷子夹起来的时候会不断地抖动。
对于四川人来讲,两者具备才算一盘地道的回锅肉。
想当年,失意的凌翰林发明回锅肉后,受到邻里的争相模仿,一份回锅肉就让他从失败中逆袭。
我想,他失意的悲伤也被回锅肉冲散了吧。
后来,遇到烦心事的时候,我就习惯给自己做一份回锅肉。
夹起一块回锅肉,晶莹透亮的肉片不断的抖动。肥而不腻,带着豆瓣酱和青蒜香,简直是下饭神器。几大块回锅肉,就着白米饭下肚,无论有什么烦心事,在那一刻都会烟消云散,只剩下满口的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