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不必……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很难拥有小时候的那般快乐,那时,写完作业看会电视、下课和同学丢沙包、放假和弟弟妹妹一起打游戏、我们一起追着打着玩着闹着大笑着,像那般天真无邪单纯的快乐,再也没有了,再也不会拥有了。
你有没有发现,长大的烦恼来的不迟不缓,不紧不慢,步入大学,我们开始忧虑未来,以后的生活,亦或是属于自己活着的意义,我们不得不不断提高自己,通过一次次的竞争,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个体面的工作的岗位。
然后又会在社会摸爬滚打几年之后,渐渐变成那个自己讨厌的模样。我们是那般无力,只能受命运的摆布。
随着长大,我们的情感也慢慢难以流露出来,一切都让人捉摸不透。
明明不喜欢的事还强颜欢笑说还好,明明很开心但还要压抑自己说不应该这样。明明马上就要见到你朝思暮想的人,见面之后却发现只能微笑着说还好吗?
可能时间就是这样,赋予一些既有事情的正确做法,像是一个固定的正确答案,没有其余的选择。
你要想活的自由,就必须这样做,但往往却在这不经意间一点点陷入被束缚的泥潭。
我不敢想我有多久没有毫无目地的去做一件事了。现在的我,仿佛做一切事情都带着目地性。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好好工作,在学校辛辛苦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阅历,学习音乐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接触更多的人是为了遵循“多个朋友多条出路”的荒谬之谈。
而这种现象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共性,甚至是大多数人眼中长大了的标准。(我也很难评论这种说法到底是对是错,就保留自己的意见吧。)
这个社会一方面有太多的说教鼓励我们提高效率做什么事情都要清楚自己的目地,不可盲目浪费时间在不该浪费的地方。
因为年轻人时间太宝贵,你没时间去荒废。每个人都被这种励志鸡血的言语和行为所激励,以为每天所做的一切都需要有所收获才肯罢休。
甚至是对于感情,听过太多“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不负责任的”诸此之类的话,仿佛一切事情都需要有个目的它才成立。
而另一方面还有一种声音在鼓励我们放下当下的事情,去追求自由,世界这么大,我需要去看看。我承认这些言辞太有吸引力,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但也仅仅是心声而已。
我们太过懦弱,不敢去实现。所以我们一直徘徊在犹豫和矛盾之间,不快乐。
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强迫我们必须这样要求自己,要不我们只有被淘汰。
有时候,我讨厌这种带着目地性的去做一些事,就像人活一生必须功名成就,必须幸福快乐,必须怎样怎样的无稽之言。
越想越可笑,但我们能力太小,阻挡不了被改变的步伐,因为我们必须这样,这个社会适合这样的人生存,就像达芬奇“适者生存”的法则一样。
如果可以,我希望卸下面具活的更自在些,但我也清楚,这些日子不能长久。因为我也越来越相信凡事都有两面性的论调,这样久了,会让人滋生懒惰。
如果可以,我真的愿意像木心《从前慢》中那样,一切都是那样慢,阳光透过树枝照进我的眼眸,一本书,一杯茶,和三两好友绕树而坐,一切都毫无目地,一切都是那般美好。只是为了那短暂的美好,而这本身,就是目的。
你切勿低谷人类本身自带的适应能力。在这方面,它会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年危机,大概就是如此。
一批批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到了中年,随着家庭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他们越来越适应当下这种简单的小生活,从而不愿去改变,时间久了,便也活成了傀儡的模样。因为在丧失斗志的那一刻,它的人生几乎已经结束了,就像一睁眼拥有的就是可以看到死的一生。
生活没有新意,完全被固定了,而那个你,没有改变,没有反抗,只有一次次的妥协。
但不可否认,我们身边会有一些这样的人,始终的斗志和对生活的热情,他们用他们的自律和顽强一次次与生活抗衡,并最终取得了世俗眼中的成功。这或许就是世俗人眼中成功者和不成功者最初的分届点吧。
而这又将我带入另一层矛盾之中,每个人的追求与成功的定义有所不同(不易妄自评价。)我希望你不管现在处境多么糟糕,多么沮丧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别让目的埋没了你,失去了你本该有的快乐,也不要认为世上会有永久的快乐可言,从而把自己变成一个傀儡一般去追求。我希望我们都可以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
不在乎这件事情到底有用没用,也少说,做这件事到底有什么用?有些事,目的性必须要明确,而有些事,不需要强加给其目地。
如果非得给它赋予一个含义的话,生活本就是目地。
生命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解决温饱
第二层,做你觉得有趣的事
第三层,做有意义的事
你这一生中的迷,必须要用其他的迷才能解开
就像有的梦,必须穿过其他的梦才能醒来
你必须一个一个的走过,才能走出这场连环梦。
谨以此献给在迷雾中砥砺前行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