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五部》(31)
生活能不要目的吗?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当每天崭新的生活开始,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实现目的过程的继续。我们奔忙着,扑向每一个具体的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代价,就是我们得付出每天生活的行为和时光。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结果,是改变了生活的某些状态,我们还得在新的生活状态下,开始追逐下一个目标。这种不断奔赴和追逐目的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一生,直到死去,我们仍然在追求各种目的的过程中。何处是终点?哪里是尽头?实现目的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永无终点和没有尽头,这种结果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的生活是为了什么?
生活是实现目的的唯一过程,我们不能不把生活当过程,强大的目的性掠夺了生活的意义,我们只恨目的还没有达到,我们不会惋惜生活的流失,我们除了在生活中获取目的,生活还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在生活之中,但我们都忘记了在生活,生活只是一些匆忙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意这些劳碌的、艰辛的、难与人言的过程,我们会更痛楚,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忽略这些艰辛的过程,只在意目的的慰藉。也只有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在远处安慰自己,否则,我们何以面对这过程中难以忍受的生活?
这就是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人是朝向目的的永动机,生活只是永远耗费不尽的时光。谁给予了我们这种生活?这是我们想要的和应该有的生活吗?我们虽然找不到导致生活变成这种性质的责任者,但我们还是很容易追究出导演这种生活方式的幕后逻辑之手——目的方式。追求目的像一种游戏,我们都在游戏之中,玩得忘乎其形,玩得忘记了生活。将生活目的化是人类无意识造就的误区,将生活目的化使我们丧失了生活,我们早就忘记了,生活才是最终的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的过程,目的是使我们获得更好生活的手段,曾几何时,这个颠倒的关系竟然蒙骗了全人类。
我们一直以为生活是实现目的的过程,可实现目的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生活?这么简单的逻辑关系竟然会颠倒。我们除了生活在时间空间中,还有什么更真实更重要的存在吗?所有的目的及行为的意义不都是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吗?生活得更好是什么意思?不就是愉悦和幸福吗?愉悦和幸福不就是人的感知状态吗?这种感知状态就是最终的目的?还有什么目的超越了愉悦与幸福的终极性?我们为什么不把生活当终点?原因就出自生存意识模式的生存逻辑。因为生存的终点是死亡,生存状态怎么可能是终极形态。于是我们总是为了什么而努力生存着,为了什么却一直找不到答案。
按说,这样的生存模式和生存逻辑是极不合理的,让其成为我们的意识形态真是荒谬之极。这极不负责的半截子理论却成为了我们意识的前提和核心,人类在这种逻辑不通的理念下开展的生活怎么会没有问题?生活就是生存理念的具体体现,生活不可能是为了死亡,我们只能让生活为了目的而存在。所以,抽象的目的成为凌驾于生活之上的存在,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目的架空,成为了一个被忽略的过程,这就是生活的性质被我们一直错解的原因。
生存理念推导不出生活就是目的的结论,只能推导出生活是生存的过程,而生存的目的一直空置,这才导致了全人类生活的盲目和混乱。直到如今,逼疯了所有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也仍然找不到我们生存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于是,我们就只能承受着盲目的生活,在各种自找的目的之间漂泊。这是全人类的尴尬,我们竟然止步于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竟然被一个生存理念作弄了数万年。这最原始、最低级的逻辑错误竟匪夷所思地差点断送了伟大的人类,这岂不令人想起来后怕?
生活能不要目的吗?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多么可怜的问题,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目的,而对于我们,竟然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虽然我们一直在生活,但我们从未把生活当成目的,我们至今没有找到把生活作为目的理由。我们在演绎不下去的生存理念中沉浮,我们硬着头皮承受着生存逻辑模式下的尴尬生活。接下来,我们仍然不可能把生活作为存在的终点,可以断言,缺乏把生活作为目的的理论支持,我们将继续日复一日地失去最宝贵的生活时光,我们永远不知道该怎么去生活。(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