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结束一周了,除了常规的练了次瑜伽,跟着工会活动小爬山了一次,还没有开始跑步。虽然早早的起床,刷了下朋友圈,就再也懒得去运动。今天再次被惰性打败。
昨晚想要的促销机票没有刷到,有点儿小郁闷,但又觉得和睡眠相比,其实没所谓。不知道是不是兴趣点转移了,再没有以往那种熬夜刷票的劲头儿,旅行的心还有,看待事物的方式已经改变了。学会权衡时间精力的利弊,也更注意自己的健康。
早就想说把自己变成晨型人,却一次次失言。可就是不放弃这个心愿,想要早起的最大症结就是早睡,现在已经能在十一点前上床了,就是有时看看书玩玩手机又开始往后拖,下一步就是上床就关手机,不给自己一点儿缓冲,努力把自己的生物钟提前。
这几天发现地铁上看书是可以专注的,以往还是太矫情了,不好意思拿书出来觉得那是一种装13的方式,就和大多数一样碎片阅读。书本的阅读方式跟手机的还是不一样,自成体系,而且地铁上看书为了加速阅读,反而感觉速度有所加快,这是好的现象,要继续保持住。
一直跟自己说慢慢来, 一样一样来,发现不自觉的还是犯了“贪多嚼不烂”的毛病,主要体现在微信上,存了好多微课程和学习贴。占用的空间几乎需要每天清理内存,课程增多自己也没有时间一一听下去。知识不去运用转化永远都不会是自己的,给衣柜减负的同时,也得开始给书柜文件夹减负,留下最重要的才能专注去学习。
离2016就剩下最后的四分之一,忽然间觉得好像过去的时间没有看到自己的进步,也在忙碌也在风风火火的努力着,但到底是看起来努力,还是真正在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真的要仔细的问问自己,是不是又在不知不觉中进了“心急火燎地随大流”的大坑。
学中做,做学的感受越来越深,能看到自己在反馈上做的不足,所以有些事情进展缓慢。我想这也是步入另一种舒适区的体现,站在自己熟知的平面,知道下一步路沿着走不回掉下去,但也绝对不会更进一步。
清晨醒来的这样碎碎念,是因为开始对自己不满,讨厌这样停滞不前的自己。想到几天前和朋友聊起关于情绪记录的事情,其实我已经很久不做这件事。但通过我们的沟通,知道这样的记录是有意义的,不断跟自己内心发问,把好的坏的情绪记录下来,让自己逐渐平静,等到过段时间再去看当时发作的自己,站在置身事外的角度看当时,就会有另一种观点。
匆匆写下这点文字,都事细碎的念头,理不出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今天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