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首诗词中的城市,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抒发了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及对英雄时代的复杂情感,蕴含对过往的追思与未来知音难觅的忧虑。

将个人情感升华至宇宙观,体现宇宙广阔、时间绵长,表达了对自然循环的哲学思考及人类渺小与敬畏之情,契合“天人合一”理念。

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与无奈,在宇宙与历史的对比下,强化了个人存在的渺小感,引发跨时代的情感共鸣,展现孤独与苍凉之美。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


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揭示了古代宫廷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为博取妃子一笑,不惜动用国家资源,快马加鞭运送时令鲜果荔枝。荔枝的千里速递,不仅是对保鲜技术的挑战,更是对帝国财政与民力的考验。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时分,洛阳城中隐约传来悠扬笛声。这里的“玉笛”不仅指乐器的精美,更寓意着音色的清越脱俗,它“暗飞声”,暗示了笛声的不期而至,悄然弥漫于整个城市,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遐想。

“折柳”作为古代送别的象征,常在离别时折取柳枝赠予行人,寓意惜别与祝愿。在这样一个春夜,听到如此哀婉动人的《折杨柳》曲调,怎能不触动每一个游子的心弦,引发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之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其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深秋的秦淮河畔夜景,烟雾与月色交织,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略带凄清的氛围。“夜泊秦淮”,不仅是对地理位置的简单描述,更蕴含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与追忆。

通过“商女”这一角色,深刻揭示了部分民众对于国家兴亡的淡漠态度。而《后庭花》,作为南朝陈后主所作艳曲的代表,其传唱往往被后世视为亡国之音的象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有此名。后人有用其作为成都的别称。


“好雨”特指春季适量适时的降水,滋养万物生长,助力生态循环。雨水渗透土壤,滋养植物,促进生长,体现自然平衡与水循环之重。雨夜中,云暗江明,对比中寓含困境中的希望与生命坚韧,展现自然复杂与生命力量。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勾践坚韧深谋,强国传世。归越后,政治经济军事革新,国力强盛,展领导治国之才。将士荣归,华服盛况,显国家复兴,民族自豪,彰忠勇尊崇。宫殿今昔对比,沧桑巨变,警示辉煌易逝,需进取居安。怀念往昔,感慨变迁。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宣城:郡名,今属安徽省。


蜀国子规鸟(杜鹃鸟)啼声哀切,寓思乡家国之情,“蜀国曾闻”勾思乡景。宣城杜鹃花绚烂,象征坚韧热情,诗人见花思地,赞风土。子规啼与杜鹃开共鸣,哀鸣思乡,花开似故土,三春时节寄深情,诗人借此抒思乡眷恋。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遣怀》


开篇绘落魄文人天涯漂泊,酒伴凄清,落魄含经济困顿与仕途失意。江湖成避世之地,载酒行象征解忧寄情。

以“楚腰”喻女子柔美,象征美好易逝,或追忆往昔,或描绘理想虚幻。掌中轻,显轻盈之美,哀愁难把握。

扬州繁华,象征风流雅致。十年一觉扬州梦,叹时光飞逝,生活虚幻,悟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末句自嘲青楼薄幸名,反思情感不专或承诺未足,亦映文人风流时代写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