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就是看一群乱世英雄在那个汉末衰微的年代打来打去,看谁更有本事脱颖而出。所谓的时也,命也,运也。三国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三个时期来看。第一个阶段,乱世英雄辈出,袁绍,袁术,何进,吕布,董卓,曹操,公孙瓒,孙坚,孔融,刘表这都是叫的上号,数得上名的各州郡守和朝廷官员。这个时候的刘备还是一个织席贩履的草莽人物,江湖上关于他的传闻也就是在公孙瓒麾下效力,勇破黄巾军的英雄事迹。但奈何他家世衰微,袁绍很不待见他。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家世,麾下显少文臣武将的人,最后在三国鼎立中,稳稳占据一方。然而在三国中实力庞大的袁绍,最后却不得善终?
袁绍在三国中也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人物,首先是他的家世。他家祖上在汉朝数代为官,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而且又对读书人多加礼遇优待。袁绍占据冀州,兵多粮足,手下文臣武将颇多,到最后还是被曹操干掉了,这是为什么?姑且从三国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场战役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官渡之战。
三国中有一场很重要的战役,就是曹操讨伐袁绍的,所谓官渡之战。曹操率领7万将领南下讨伐袁绍。袁绍兴兵往官渡进发,倾冀州之兵,率领70万大军浩浩荡荡,连营70余里下寨,驻扎在官渡渡口。袁绍手下有不少谋臣,田丰,沮授,逢纪,审配等都是堪称有谋略,能够洞察先机的人。但奈何袁绍不是一个能够听得进建议的主。在袁绍决定和曹操干这场仗之前,田丰就劝说袁绍不要妄动,应该等待一个有利的时机,一举消灭曹操。
两家的谋臣也不谋而合得出了这样的战略战术:根据两家的情势来分析,曹操远道而来,粮草匮乏,根本不能够支持得了持久战,利于曹操这方的战略方针就是速战速决。而袁绍这边兵多粮足,只要死守就可以了,用拖延的方法就可以保证能够取得战争胜利。袁绍根本就不理会底下谋臣的苦苦劝谏,仍然一意孤行,要和曹操开战。
一开始袁绍仗着兵力,确实是占了上风,小胜曹操。苦熬了几个月,曹操这边支持不住,士兵疲累,粮草又不继,曹操想打退堂鼓。这时候,荀彧从许昌发来一封信给曹操,大意就是说,袁绍虽然兵力强盛,但其实根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害怕。这个时候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出奇制胜,才能赢这场仗。曹操召集谋臣商议,然后调整战略,派了徐晃去截袁绍的粮食辎重。
袁绍这个时候开始就变得比较被动了。运粮官韩猛押运的粮车被徐晃烧毁,韩猛战败,回到袁绍营帐去请罪,被袁绍呵斥一顿,差点砍头。又派了生性嗜酒的淳于琼去守屯粮的乌巢。淳于琼在乌巢终日聚众饮酒,毫无纪律,但是这一切袁绍却丝毫不知情。其实在官渡之战中,老天是偏心袁绍的,天时地利都占尽了。曹操那边兵少缺粮,难以为继。
这时候,曹操派人往许昌送信给荀彧,让荀彧置办粮草送到官渡来。这封信还没有送到许昌,就被袁绍手下的许攸截获了。许攸劝说袁绍这个时候许昌必定空虚,分一拨人前去攻打许昌,大事可图,曹操可被擒获。奈何袁绍根本就听不进,他认为曹操诡计多端,这封信必定是曹操诈他的,就不理会许攸的计策。后来因为许攸侄子在地方上的贪污之事被揭发,还呵斥了许攸一顿,许攸为免杀身之祸,无奈只能投奔曹操。
曹操这边因为缺粮而忧心如焚,听说许攸前来,很是高兴。这时候,曹操尽显奸雄本色。许攸问曹操,他这边的粮食还可以支撑几日?曹操一开始说一年,后来又说一个月。到最后许攸看曹操如此不实诚,就拿出了截获的密报给曹操看。许攸献上计策,让曹操直接带领一班人马,直捣乌巢,把袁绍的粮草都烧掉,断了袁绍的根。
乌巢粮食果然很容易就被曹操烧尽。袁绍手下谋臣劝说他,乘着曹操去了乌巢,派兵去截曹操营寨。袁绍又派了两个不甚得力的人前去,一是张邰,二是高览。这一切早已在曹操算计之内,守营的夏侯惇,曹仁,曹洪把袁绍两员战将包裹。两人又被郭图这个小人设计,最终归降曹操。这一下,袁绍手下大将去了两员,懂得计谋的许攸去了曹操那边。郭图又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田丰,沮授又被袁绍关押在牢狱中。身边没有一个得力的人,刑不当罪,赏不当功。被曹操打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从这场战役中对于袁绍的为人行事就可见一斑 。 首先,袁绍的为人有问题,他脾气急躁,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不是任人唯贤。做事情比较依照自己的好恶来。其次,袁绍多谋而少断,而且耳根子比较软。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再次,袁绍麾下的谋臣太多,立场不一而足,所有的看法和意见的出发点都不一样。简言之就是谋臣都不是忠心为主,而是各藏其私心,常常让袁绍无所适从。
这样的他又怎么能够乱世群雄中一家独大,威震海内,坐镇一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