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腾完家务,眼看已经9点。泡完澡,我倒在沙发上,惯性地打开微信。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时常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章,热门的、冷门的、时事的、生活的、行业内的、行业外的,再加自己兴趣爱好的,各种各样细数下来少说也得20种类型。感叹一声,心疼三秒,觉得脑袋瓜好累。
手指在微信上滑动,可能是上了年纪的原因,也可能是心态的变换,不再喜欢聊天,很多信息看完之后直接意念回,为此没少挨友人的骂,也没有以前看到“红色圈圈”就要去点的强迫症,手机布满了星星点点的红圈圈,全然懒的理。打开订阅号,慢慢滑动。映入眼中的是满屏幕的红圈,数字有的都叠加到了34。看着这些订阅号,我有点恍然。
相信每个人关注公众号的心理路程,一般是这样的: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觉得这个号可能不错,打开查看历史消息,最近几条符合胃口,关注,然后给自己下个决心,以后每天看看,知道点东西,多学点东西。大致上,这种每天阅读一下的心理,好的可以保持2个星期,最差的,估计也不出3天,然后就蜕变成为,等有空再看。后来再去打开,都已经忘了当初关注它的初衷是什么了,再后来,发现它推的东西已经变了味,直接取关了。要么就遗忘在角落边边。
身处互联网信息时代,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每天浸泡在信息的海洋中,接收着各种各样无处不在的信息,而且每条信息的初衷和目的都是一样的:营销你,打开我。如果你截获空中传播的信息,或许还能窃取到隔壁老王买了多少酱油,那边老李偷了谁家的鸡这些信息。这些原本栖身在传统媒体上的信息,被互联网技术大量的解放了出来,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但是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最后出现了这种情况:
标题党疯狂、内容雷同、无营养博眼球、鸡汤满天飞、广告营销众多
作为职业需要,我现在打开一篇文,要么就是被标题所骗,要么就是内容粗浅,要么就是干了这碗鸡汤,要么就是各种造谣辟谣。深度评论,原理传达的号是少之又少。曾经团队做了个研究,垂直领域专业的深度解剖文的阅读量低的可怜,倒是咪蒙的鸡汤,那是篇篇的10W+。可以说,与以往传统媒体不同的事,互联网带来的解放在于,信息的整编与发布,不再需要专业编辑的整理刻画。正如微信说的: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在我看来,互联网所带来的,是解放了个体的声音,而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正规军”,个人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自己放大,挑战着“权威”,挑战着“传统精英”“自古神人出最右”、“网友神回复”都体现着个体声音的创造力。所以不管是今日头条,还是微信公众号,这点的进步毋庸置疑。但是,这项原本看起来挺先进的玩意,却慢慢的,变了味。
个体在尝到了能与企业影响力匹敌的甜头之后,纷纷走向了变现的道路,以至于后来者,从一开始就想往变现的道路上奔驰。
虽说是自媒体,但往往个体成名之后,便也走向了传统组织团队化的道路
有这种现象,我觉得也并不稀奇,人之常情。无论是标题党,还是鸡汤文,都深深的抓住了群众心理以及需求,并且做的相当成功。就是苦了阅读者。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网名,如何鉴别真假交错的信息,如何筛选营养价值的信息,如何利用信息爆炸来提升自我,如何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下,以正确的观念甄别是非黑白,如何在“垃圾”信息扎堆的情况下,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变成了每个信息阅读者的必备功力。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同于以往传统经过整编筛选的“精英信息”而以现代“草根”信息为主的时代,寻找、筛选、坚持阅读就已经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充斥的信息,碎片化的阅读,脑袋瓜接收率、留存率和应用自如与否,持有一个非常大的问号。如果一个人想要知道的太多,可能最后什么都得不到、记不住、用不了。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强大的内心,优秀的甄别能力,可能最后也会迷失在价值观点不同的各种信息里,难以自我。
我们生活在“垃圾”信息扎堆的时代,需要坚定自己的目标,摒弃多余的干扰,不被信息价值观念所左右,而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