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被爱的你专栏,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我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这本书是由具有超过20年写作经验的知名日本作家山口拓郎所写,作者出版过20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写作指导类书籍多年蝉联日本畅销书榜首,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覆盖全球众多国家。今天我们尝试着重分享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一篇文章的好坏,九成取决于动笔之前。”
在山口刚刚辞职转变为职业撰稿人身份时,曾担任6年出版社编辑和记者的他,一度对自己的写作文笔颇为自负。但当他开始每个月为10-15家杂志大量供稿,却收到许多合作杂志社编辑的质疑和批评。“你把简单的东西写得太复杂了”“你有考虑过读者的感受吗?”“没有说服力”......为此,他一度备受打击,锐气大挫,甚至动摇了自己成为职业作家的梦想和决心。
就在他为是否要放弃梦想而踌躇之时,一天,他像是突然接收到来自宇宙的天启,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写的文章与那些“有趣”“深刻”“犀利”的文章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了。
1.【定位】
请先忘记繁琐的写作技巧和套用的固定写作公式,而是试想一下,如果你接下来要写的文章是一个“礼物”,你计划将它送给谁?而当对方收到你“礼物”的那一刻,他/她会流露出什么样的反应?假设你要给你新认识的心仪女孩送礼物,你会为她挑选一个刮胡刀作为礼物吗?试想当她收到你的“礼物”,会倍感惊喜?还是一脸疑惑?或是感觉被你愚弄而愤怒不已呢?
这就像在下笔前没有充分做好“读者定位”,就匆匆开始,以作者自己为中心的自嗨式写作。这样,你的作品于读者而言,当然就是没有价值的鸡肋,更别说想打动读者,使之产生惊喜和情感的共鸣了。
所以,如何做到动笔前就能确保写出好文章?第一步先做好“用户定位”,也就是动笔(或敲键盘)之前,就要基于读者的身份、背景、喜好以及需求作为出发点的“思考”和“准备”。这样,才能写出因人制宜,有的放矢的高品质文章。
2.【细节】
有句话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细节,是细节构筑的场景感。
今晚春晚的一首歌《是妈妈是女儿》唱哭了许多人,我们之所以为之动容,就是因为歌词里藏着许多细节勾勒出了场景。“离开家的那天,开车之后偷偷哭了,我不想让你担心,笑着挥手....”正是这些对细节的描述,让听众联想起自己乘坐大巴和火车,离家与母亲挥手告别的思愁。
同样,在我们文章的写作中,除了运用逻辑对事实和结论进行描述外,也要兼顾情感和细节的把握。比如通过对身体各个感官觉受的具体描述:“眼”——看到什么;“耳”——听到什么;“鼻”——闻到什么;“舌”——尝到什么;“身”——触到什么;“意”——想到什么,来激发和勾起读者心中的画面感,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总而言之,要想避免读者对文章产生不解或者无感,就尽量较少使用含糊不清的抽象词语,或者只在文章中罗列一堆冰冷的数字和论据。毕竟,读者在成为“读者”之前,TA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缺乏对于细节描绘的文章,一定也少了作者的情感注入,读起来自然也就索然无味。
3.【挖掘】
写作的开始绝不在动笔时的那一刻,而是存在于作者动笔之前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刻。
即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天才,也会担心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有枯竭的一天。所以,在平时做个“有心人”,在头脑中安装“深挖力天线”,随时训练自己颅内的自问自答。
因为,假设每当你产生了疑惑却不深挖其由来,这样你对事物思考的维度就相对单一,像这样写出的文章也就显得浅薄。
平时就要刻意培养自己审视自己内心,深挖埋藏于心底的个中情愫,用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去触达读者心中的情绪按钮,这样写出的内容才能让读者产生移情的作用。
【总结】
说到底,再多的写作技巧和模板公式也抵不过这两个字——“真实”。
而想做到真实,则需要平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照力、对自我深入挖掘的觉察力,以及以读者为中心的换位思考能力。
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你也能成为一个写出打动人心文章的写作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