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2017的第二天啦,这是一篇迟到的2016总结文,谈谈这两个月来在简书里读书的日子。
因为感觉到了自己的肤浅,所以才开始读书。
我是从2015下半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的。
之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是因为以前大都看青春类、爱情类、旅行游记等,当然现在也看,只是也开始读国内外著名作家的作品了。自从读过蒙田、波德莱尔、杜拉斯、爱默生等人的书,也才认识到自己以前看的与他们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2016年,看了一些书,也买了一些书,以下是今年看的已购的部分书籍:
心理学类:《荣格文集1——分析心理学》、《乌合之众》、《整合心理学》、《这才是心理学》
身心灵类:《遇见未知的自己》、《当下的力量》、《恩宠与勇气——超越死亡》、《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辈子做女孩》、《最简单的方式》
散文类:《漫步遐想录》、《文化苦旅》、《行者无疆》、《撒哈拉的故事》
诗集类:《飞鸟集》、《恶之花》
童话类:《小王子》
史记类:《希腊罗马名人传》第一册
小说类:《白夜行》、《一九八四》、《变形计》、《追风筝的人》、《琅琊榜》、《我只是难过不能陪你一起老》、《偷影子的人》、《摆渡人》
青春类:《照着想象去生活》、《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作家自述:《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活着为了讲述》
写作类:《故事》
明星作品:《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我是爬行者小江》
因为无知才看书,看完更觉得自己无知。
只是觉得自己走得很慢,进步得很慢,一直很佩服那些年少就能通读各类名著的人,我觉得我可能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来看书、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一些思想罢。
然而这个过程,我也觉得很值得。
以下节选自《一九八四》:
温斯顿看着那张没有眼睛的脸上嘴巴忙个不停在一张一合,心中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这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是一种假人。说话的不是那个人的脑子,而是他的喉头。说出来的东西虽然是用词儿组成的,但不是真正的话,而是在无意识状态中发出来的闹声,像鸭子呱呱叫一样。
我以前常常有这种感觉,觉得自己说话不经大脑思考,总是说错话。看心理学的书后,明白自己当时缺少元意识,无法觉知自己的思想。我以为自己已经可以做到神智清明,不会再叽叽喳喳地说一通,回过头来却懊恼自己究竟说了啥。然而这几天,我又发现自己"喉头在说话了"。
每次说完一些下意识冒出来的话,下一秒在心里把这些话过滤一遍后,觉得自己完全可以不必这么说的。任何时候都保持大脑的清醒,不傲、不卑,不故意讨人喜欢,不假装欢喜,我还没有办法真正做到。
不过现在比以前好的是,不再纠结于上一秒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了。明白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既然收不回来,又何必庸人自扰,所以也能够继续做自己的事。
通过看书,想改掉这一恶习。
很幸运今年发现了简书这个这么好用的APP,在开始想读书的时候有个地方能够让自己把所思所感记录下来。
10月18日注册简书账号,11月7日开始在简书上写字。
第一次尝试投稿,是看《飞鸟集》后觉得很喜欢里面的某些诗,便摘录了一些。第一是没想到居然投稿被接受了,第二是没想到居然会有人点喜欢,因为觉得自己写得挺乱七八糟的。
这个第一次的经历给了自己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感觉。后来自认为也是用心写的文字便没有如此好运了,回应寥寥,退稿居多。
至今为止已收到了170个喜欢,真的很谢谢这些给我点赞的人,备受鼓励。
不过,给这个数字贡献大头的是一篇鸡汤文《先到你想去的地方——再看2008年哈佛校长毕业演讲》,虽说我自己看的时候也觉得挺有道理的,但也确实是一篇鸡汤文。8年过去了,现在给自己的触动其实应比那时候大,毕竟高中时没有经历过无比迷茫的大学,没有经历选择工作的困惑,只是待在象牙塔的背书少年。于是,想结合现在的一些想法把那篇演讲稿记录下来。又是一无心插柳的举动,居然意外收到了97个喜欢。
然而,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20几岁的人,人生阅历太少太少,读的书也太少太少,没有哈佛校长的鼎鼎大名支撑,我根本就写不出什么能指引大家人生该怎么过的文章。
所以,看清这一点后,便决定依旧好好看自己的书,写自己的读书笔记,为自己过于浅薄的大脑稍稍加那么一点东西。当然,还有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当自己年老时,也能回过头来想,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
2016我工作时间很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读书、寻路上了。兜兜转转,我发现了超个人心理学,发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觉得很幸运,很幸福。
我爱你,谢谢你,对不起,请原谅。
愿平静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