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农村男孩,对外边的世界知之甚少。到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也完全是懵懵懂懂。由于是保送生,我的大学是确定的,但专业仍需自己选择填报。我当时最倾向的两个专业是计算机和医学,接下来应该就是生物学之类的。
从专业倾向上不难看出,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生,甚至似乎有点偏向工科。不过当年的我没想过这些,仅凭个人的一些喜好和感觉。
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填报志愿这类重大事件的决定权还是在家长手上,或者说,我的知识和阅历还不足以让我能主动去争取为自己的未来做决定。最终上报的第一志愿是企业管理专业,第二第三志愿是计算机和医学。
选择企业管理专业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名头实在有点大。在当年,我看到的是“国际商学院国际企业管理系企业管理专业”。我看到这几个词的时候,说实话有点懵。一个从未走出过本地范围的农村小伙,面对这样一个“国际”重重的专业,还是有些仰望和憧憬,甚至怀疑自己够不够格读这么一个有点高不可攀的专业。
所以父亲在征求我意见的时候,我也没什么异议。应该说,就是因为不了解和未知,让我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进了大学发现,正因为这个专业名头大,录取分数线在全校据说是最高的。然而,或许正因为班上同学考分高,人人都是人中龙凤,整个班级氛围并不和谐。
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这个专业居然是偏文科的。而我讨厌文科的死记硬背,更喜欢理科的解决谜题。同样由于知识和阅历浅薄,我也从未有过去换专业的念头。当然,就我对大学的了解,估计想换专业也应该是不太可能的。
于是,大学四年,我自己觉得是完全随波逐流,一事无成。
毕业后走上社会,问题就开始浮现。说实话,班上同学的综合素质肯定是比较高的,但我们这样的专业并无一技之长,我们自己也常戏称为“万金油”。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社会大背景。我们毕业的时候,虽然经济开始有明显的发展,但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才刚刚起步,对管理人员的需求还是很小。
再来看看我们班上约五十人毕业后的走向。一部分从事了外贸,他们也基本享受到了随后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可能也是同学中最风光的。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企业,大概率是做到中层的部门经理(比如HR),要再往上,难度还是有点大了。
所以,填报志愿时,选对自己心仪的专业很重要,这会让你在求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而走上社会的时候,选对行业更重要,这会让你拥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和资源。
当然,还有非常多的其它的发展道路,只是因为非主流,选择的人少,但我个人更推崇。如果常规的道路挤满了人,不如走些少有人走的路。比如创业。比如自由执业。
其实每一条道路都有辛酸和快乐,都有失败和成功,所以不必太在意道路的高低贵贱,真正需要在意的是,选择了一条路之后,就摒弃杂念,风雨兼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