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管理者工作是否具备有效性的关键在于重视贡献。
有效性的表现在于三个方面:
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及其影响。
2: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同事和下属。
3: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老是强调自己的职权,不论职位多高,也只能算是别人的“下属”
一个人重视贡献、一个注意对成果负责的人,即使位卑职小,也应该算“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他能对整个机构的经营绩效负责。
管理者的承诺
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
因为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
“贡献”一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一般机构对成效的要求往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直接成果。组织的生存需要直接成果,就好像人需要营养食物一样。
2:树立新的价值观以及对这些价值观的确认。除了直接成果以外,一个组织还需要价值观的承诺和实现,就好像人体除了食物外还少不了维生素和矿物质,一个组织必须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否则就难免解体、混乱和瘫痪。
3:培养和开发明天所需的人才。人都免不了一死,终然有再大的贡献,其贡献都因此有一定的限度。一个组织如果不能持续存在,就是失败。所以,一个组织必须今天准备明天的接班人,人力资源必须更新,必须经常提高水准。
一个组织如果仅能维持今天的视野、今天的优点、和今天的成就,它就一定丧失适应力。
对贡献的承诺,就是对有效性的承诺,没有这项承诺,管理者就等于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必将有损于其服务的组织,也必将有损于与其共事的同事。
管理者的失败因素很多,常见的原因,应该是他本人出任一项新职位时,不能或不愿为了适应新职位的需要而改变,自以为过去做得成功了,因此满足于自己老一套的工作方法,结果必然遭到失败。
如何使专业人员的工作卓有成效
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实物”,他生产的是构想、信息和观念。
知识工作者通常是专业人员,他必须掌握了某种专业知识后,才能卓有成效,因此他必须有所专长,但专长本身就是片面的、孤立的。其产出必须与其他人的产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成果。
有些专业人士认为,普通人应该可以做出努力来理解他们,甚至认为他们只要能够和同行的少数专业人员沟通就够了,这真是傲慢的自大,这样的态度使专业人员的工作变成无用,也使专业人员的知识学问变成卖弄玄虚的手段。知识分子有责任让别人了解自己。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管理者,如果愿意以贡献为目标,就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即他的知识为别人所用。
所谓“通才”,也是一位专家,是一位能将其所专的一个小领域与其他广大知识领域联系的专家。
正确的人际关系
在一个组织中,自认为有管理天赋的管理者,往往并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都比较重视贡献的管理者,往往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因此而富有成效。
有效的人际关系,有以下四项基本要求,着眼于贡献,正可以满足这些条件:
1:互相沟通。互相沟通是近20年来最引人重视的一项管理课题,原来我们把沟通当成是上对下的事,但仅靠上对下的单向关系,沟通是永远不可能成功,而由下属自己设定的目标,往往会出乎主管的意料之外,因为主管和下属看问题的角度是极不相同的。
2:团队合作。强调贡献有助于横向的沟通,因此能够促成团队合作。知识型组织的现实:在知识型组织中,主要是有赖于知识不同和技术不同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工作才能有效。各路英雄的合作,贵在自动自发,贵在依徇情势的逻辑和任务的需要,而非仅依赖正式的组织机构。
3:自我发展。个人能否有所发胀,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你是否重视贡献。我对组织能有什么样的贡献=我需要怎么样的自我发展?我应该学习什么知识和技能才能有助于我对组织做出贡献?我应该将我的哪些优点用在我的工作上?
4:培养他人。重视贡献的管理者必然会同时启发他人。寻求自我发展的管理者设定的标准,一定不是他个人认定的标准,而是以任务需求为基础的标准。一般人都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成长起来的,知识工作者更是如此。
有效的会议
会议正是管理者每日使用的管理工具,这些工作占去了管理者很多的时间。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能从会议中得到什么,也知道会议的目的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
有效的管理者在会议开始时,会先说明会议的目的和要求达成的贡献。同时还会设法让会议紧紧围绕着主题,他会刺激每一位与会人员的发言兴趣,会议结束,他会回到主题,使会议获得的结论与主题相符。
小结
重视贡献,能让你在一团乱麻的事物中理出轻重缓急
重视贡献,可将管理者的弱点:过分依赖他人,以及属于组织之内转变为力量,进而创造出一个坚强的工作团队来。
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视线从“内部事务、内部工作、和内部关系”转移到“外部世界”,转移到组织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