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随笔——分离焦虑

分离性焦虑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跟与其有亲密关系的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

大部分的儿童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只是程度上会因人而异。

我家宝宝正处在焦虑的初始阶段,本周一她的托班生涯正式开始,在经历了几天的托班生活之后,她现在已经有些抗拒“上学”这个词,不过整体来说还算适应的不错,应该不会太久就会度过这段焦虑期。


虽然“分离焦虑”特指的是儿童,但因为“分离”而产生焦虑情绪却是所有人都可能经历的。在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分离”焦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1、离开了我们可以依靠的人。

类似儿童版的“分离焦虑”,差别在于,这里的“分离”代表的是“依靠”的失去,“焦虑”产生的核心也从失去情感上的依赖变成了失去现实的依靠/仰仗。

2、离开了我们“舒适圈”。

因为个性风格的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舒适圈”,在这个圈子里,我们是顺着自己的天性而活,不做让自己“痛苦”的事情,但如果一个人需要成长,那他必须跳出“舒适圈”,经历痛苦之后,才有可能获得成长的可能。

跳出圈子代表着需要面对“未知”,在自我认知不客观且不自信的情况下,“未知”并不代表着“挑战”,它带来的更多是焦虑感。

3、远离自己的“梦想”。

当梦想/目标与现实渐行渐远,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以及对自身实力的无力感会让我们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焦虑”的产生核心在于自身的不安全感,对于孩子,这份“不安全”更多来自感性/感受层面,对于已经有自我认知的大人,则更多的来自于理性/现实层面。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孩子是因为本能的感到不安全所以焦虑,大人则是因为对自身实力的评估低于客观需要,再通过所谓的“理性”的分析产生的危机感,并进一步产生焦虑情绪。


应对分离式焦虑:

1、情感上的鼓励与安抚,同时给予充分的安全感,要让对方知道ta是安全的;

2、走出舒适圈,让ta先处在轻度焦虑之中,快速的适应它,并从实际的经历中获得成长与自信,避免不自信带来的焦虑,并在适当的焦虑中快速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