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代表的是工业文明,是规模化、标准化、高效率与精细化,但同时也是同质化、浮躁的,呈现出人造的繁荣与热闹。反观乡村文明所代表的农业文明,是个性的、质朴的、宁静的、祥和的,是珍惜传统并敬爱自然的。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并蒂花:前者孕育于城市,因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文化繁荣、设施完善而发展迅速,成为人造文明的代表;而后者孕育于乡村,以生态优美、生活闲适、历史悠久、民俗丰富而倍受追捧,成为自然文明的象征,似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可以且应该是互补的,应同频共振,共促社会发展。
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和组织为农村发展提供动力。农村资源要开发,产业要多元化,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农村的土地、自然文化等资源,还需要依托城市能提供的资本、技术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农村的旅游、休闲餐饮等服务业,也必须依托城市的消费市场。当前城市消费正在升级,人们已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绿色、健康转变,对绿色、优质中高端农产品的需求被激活,这是农村的历史发展机遇。
我们还应该注意,乡村绝不是单方面地接受工业的反哺、城市的带动,乡村本身有它独特且越来越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价值。农村独特的自然和历史文化价值,为沉沦在物欲中的城市提供了精神依托和心灵安居之所。乡村培育了光辉灿烂、独具价值的农耕文明,它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勤劳,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有“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的闲适;这里孕育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体系,它尊山、爱水、有乡愁……我们必须发掘乡村这些价值,展现这些价值,丰富这些价值,乡村完全可以在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生活图景中占据重要位置。在要转变农村只能发展农业的传统观念,推动农业加工工业、文化生态旅游、餐饮休闲等行业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村有广袤的土地、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资源为乡村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农村发展首先要立足农业,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加大资金、技术等投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的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农业的现代化。我们要促进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利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节、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促进农村生态、文化、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其实,城乡文明互补不是让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和城市平衡发展、平等相处、平起平坐,让乡村成为城市近旁的“一株木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都能互相致意。城市发展也应该重视乡村文明的基础价值与人文价值;乡村既是城市发展空间的延伸、发展战略的兼顾,更能提供精神的哺育、文化的归依。乡村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概念,它能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难题。现代化城市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城市病”日益严重,房价高涨、交通拥堵、人潮拥挤、环境恶化、资源紧张,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很多市民愿意回到农村,去享受蓝天白云、广袤大地、青山绿水。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带来的“文化病”更是触目惊心,压力大、易焦虑,人们对城市本身的怀疑、失望、厌恶、憎恨甚至敌视等极端心态凸显……人们需要回归自然的怀抱,回归本真的感受;需要找寻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欢乐,在乡村文明中找寻理想的生活与精神状态。
苏轼在《礼记·中庸》中说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在表明宇宙和大自然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在城乡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城乡二道共鉴共进,并行不悖。我们要让城乡各自保持自己特色优势,形成城乡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
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两种文明,只有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相信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坚持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协调互补的发展方向,必将促进乡村综合发展,共促社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