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代不同,明清时期是要把人绑在固定地方的。在明朝连《孟子》都要被删节,只是因为里面有君为轻,民为重的话语。
明清时期是不可能出现像宋徽宗在当李师师的干老公的任期中,周邦彦先一步进房,结果躲在床底下听动静,还写了一首词传遍坊间,而皇帝也一笑了之。
当然也有传说,柳永去考科举,结果一首词名列榜首,殿试时皇帝笑言,既要浅斟低唱,何必黄龙金榜。于是柳永当场谢主隆恩,奉旨填词去也。
结果一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遍大江南北,连国外的金兀术都知道了,他一听,什么南朝辣么好,走,去抢过来算我们的。于是一场劫难由此而来。
有人说过,武则天时期看到天真的骆宾王一篇楔文,就说宰相在干嘛?这种人怎么跑到对方阵营中去了。
武则天一介女流,竟然有这等见识,还被记入正史,怎么宋朝的皇帝都不如她,竟然无人说一句,不曾善待柳永。
朱元璋上位后,一直受自卑心理的影响,他杀了不少功臣,公众号“华文武侠”近期推过上官鼎的《王道剑》,刘家三兄弟取其三足鼎立之意,故名上官鼎。《王道剑》里面就有朱元璋逼杀功臣傅友德的情节,而且傅友德当着他的面先杀了自己的儿子,这都是正史里有记载的。
上官鼎还当过行政部长,公众号“华文武侠”在武侠圈里口碑非常好。
至于清朝,他们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农民起义,别的朝代都是末期才有农民起义,而清朝一直都要面对反抗的,有人就是打从心眼里觉得他们不是正统,是外虏。所以才有什么太后下嫁,雍正被刺,乾隆根本就是汉人的传说。
在自卑和不被认可的朝代,怎么会允许武侠盛行呢?自然要君要臣亡,不亡不忠,父要子亡,不亡不孝的极端理念了。
侠以武犯禁,历来如此,如果不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别说武侠,连说书先生都难以存活,别提什么发展了。
文艺被压制,自古皆然。记得罗胖精选里就提过一个故事,西方的文艺也面临过被压制,连夫妻在一起吃早饭的镜头都不能有,怕被联想到起床之类的,于是作品通过火炉里的焰火,燃烧了,说明感情很好,熄灭了说明情感不顺。这样文艺反而被逼得往深层次去发展。
明清时代对武侠也是如此,只是就如普洱茶一样,哪怕做成了茶饼,也是在发酵的过程。
记得小时候很喜欢听《三侠五义》的说书,苏州评话里说到白玉堂结实颜查散,那真是绘声绘色,现在这档书目还有人讲,也有人爱听。
甚至仔细看看,白玉堂和颜查散的结识,与后来武侠发展中郭靖和黄蓉的认识,不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吗?
所以宗法未必不对,如果把思考题改为,有哪些流传下来的传统,现在还有积极意义就好了,人毕竟都是有传承的,过去的未必就不好。
而我从明清时期的公案武侠里,还发现一点好玩的,白玉堂的夜行衣居然是白色的,别人都是黑色的,他是艺高人胆大。
而后来武侠看多了,就知道白衣是武侠世界里的一个顶级象征,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穿白衣的。
比如说《萍踪侠影录》里男主兼男神张丹枫就是一身白衣,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
蒙古郡主类的人物脱不花为了他辗转反侧,却还是求而不得。张丹枫是脱不花求之不得的人物。
在梁羽生先生另一部名著《游剑江湖》里,白衣更是一种权威,一个小姑娘无意间穿了一身白,就被另一个穿紫衣的少女攻击,白衣岂能随便穿。
那一场打斗时,正是姑苏西洞庭山,梅花吐蕊,白衣衬着嫣红,紫衣背后是香雪海,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白云远上黄河间,奔流不息为初心。零落成泥香如故,化作春泥更护花。
很多事物都是源远流长,有历史有传承也有寄托,既然已经存在,何不资源整合,让旧枝冒新芽,岂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