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完结的《狂飙》火爆全网,前中期的剧情确实酣畅过瘾,可惜结局稍显仓促。
也许是在《狂飙》中张译飚得不太过瘾,这不,从新剧里飚起来了。
说起来的话,张译的新片和《狂飙》虽然同为犯罪题材,不过与之相比更加硬核。
从第一集开始就尺度狂飙,被奸杀的女尸、连续爆发的命案、穷凶极恶的凶手、警方和真凶的博弈……
总结起来,就俩字:刺激。
故事原型选材于“白银案”、“南大碎尸案”等悬案大案,就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剧只要敢拍、能拍、能还原,那真的是尺度比《狂飙》还要“狂飙”了——《他是谁》
1988年2月26日,宁江市金山河沿岸发生了一连串的恶性杀人案。
这些被害者皆为女性,并且都遭遇奸*污,而且被害人也都是遭到割喉导致失血过多而亡。
凶手可能有一定的反侦察意识,总是选择在雨夜寻找落单的孤独女性下手。同时雨水也破坏了犯罪现场,让缉凶变得更加困难复杂。
巧合的是当时还是菜鸟警察的卫国平和师父的儿子陈山河在巡逻时偶然撞破凶手的施暴现场,凶手当时正准备对聂小雨下手,幸好被二人惊扰,可惜陈山河在追赶凶手时被凶手杀害。
陈山河的死亡让卫国平一直为之自责,甚至成了卫国平的心魔。
为此他翻遍了海量的案卷材料,不说是倒背如流吧,也算了如指掌。为了提升自己侦查破案能力,更是自费购买先进的刑侦课程,只为了揪出真凶,将邪恶惩治于法。自此以后,卫国平拼命的学习破案技巧。
可丧心病狂的凶手明知道宁江处处都是警方的埋伏,依旧胆大包天的进行作案。
两年后的1990年,凶手又杀了一名女子,之后偃旗息鼓。
1992年,凶手再次现身,又杀了一个女孩。
而诡异的是,凶手在1992年后就不再犯案,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可卫国平知道,对方不知道什么原因潜伏起来了,但是他一定还会作案的,自己也一定会亲手抓到他。
时间来到1996年2月26日,一个环卫工人称自己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一些肉,本来以为是好事,结果解冻后却发现肉块里赫然出现了人的牙齿。吓得要死,急忙报警。
时隔八年,卫国平已经从当初的小菜鸟成为刑警队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次碎尸案发现的诸多线索直指八年前的连环凶杀案。
他,终于出现了,这一次,卫国平一定一定不会放过他。
随着调查的进一步跟进,卫国平找到了凶手的抛尸地点,盘查出了两名失踪女子。
可是根据线索查到的嫌疑人有电机厂女工高秀莲、有黑社会混混虎子、有失踪女幼师艾莹的老公、还有鬼鬼祟祟的大学老师……
本以为真相似乎越来越近了。
可转了一圈发现,虽然这些嫌疑人各有问题,甚至身背命案。
但是,他们都不是他。
他一直都潜伏在黑暗里,卫国平将要面对的,是深不见底的黑暗……
和《狂飙》很像,同样采用回忆体。
只是这次对于卫国平这个角色性格的塑造更加细节且真实,服化道一眼就能找回8、90年代的感觉,剧情尺度和狠活也足够多。
如果可以保证剧情不崩,那么这部剧毫无疑问会接棒《狂飙》,成为新的“剧王”。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刑侦剧里,主角的塑造往往是伟光正的,人设往往很难把控。甚至就连火的一塌糊涂的《狂飙》中的安欣都因为过于伟光正而显得脱离现实(并不是说张译演技有问题,而是角色设定限制了张译的发挥)。
作为对比,《狂飙》中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却因为真实且接地气而爆火,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其实角色正派可以,但是过于正派反而给人感觉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佛。不能说这样不对,只能说如果一个人却缺失了人性,这难道不是影视剧中最大的bug?
《他是谁》中的卫国平则完全不同,对于角色的塑造极为细腻。本来是一个心怀正义的小菜鸟警察,陈山河的牺牲让他始终处于神经紧张、无限自责并且冲动行事、多次犯错的困境中。
这里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会因为环境、性格、情况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他在审讯犯人时,就急于亮出自己的底牌,不懂得一层层的瓦解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在刚有一点线索时,又忽视了真凶的左撇子习惯、差异巨大的年龄等重要特征,结果自然不可能抓到真凶。
只能说陈山河的身亡,让卫国平的性格变得执着偏执。虽然胸怀正义,却仿佛一叶障目一样,不抓到那个“他”,他的性格、心理永远不会改变,那个“他”已经成了他的心魔。但也正因为如此,观众反而更加清晰的理解他的角色设定。欣赏他的执着,理解他的偏执。
在已经上线的剧集中,悬案、大案、案中案层出不穷,尺度爆表却又敢想敢拍,再加上张译的演技加持,这部剧不火都难。希望在后续剧情里可以更加精彩,尽早抓住那个“他”。
也希望世间多一些卫国平,少一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