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Vol.23:「输入」与「输出」
2017.5.14
白天在外面和朋友聊天,虽然是商量工作,但依然有充分的「输出」和「输入」。这个局有点奇葩,几个人分别来自三家公司,聊天的过程中逐个过彼此最近的大项目,然后相互出谋划策,相互质疑,相互提建议、拍砖,然后凑一块想能怎么相互参和在一起。三家公司估值加起来上千亿哈哈哈哈哈哈。。。。
和周六自己在家睡了一天、情绪低落、和人在微信上吵架、拉黑人的「抑郁版」 随易相比,今天的我是「活力版」。
这个反差让我想到了2017刚开始我gap的一个月。那一个月我没给自己任何任务,打算看看展、看看书、找朋友聊聊天、喝喝酒。原本以为会十分开心的一个月却被我过成了地狱:虽然展览、看书、找朋友都没少,但我却陷入了巨大的低迷——写不出东西、脑袋空空的、让自己兴奋得睡不着的情况越来越少。我开始意识到不对劲儿了。
最开始我把这种情况归结于「成就感」——我突然把自己过去两年间所有的成就感来源都断掉了,所有的「光环」都摘下了。于是因此陷入消沉。但后来发现不是。问题的原因应该是,我的生活中缺少了充足的「输入」和「输出」。以至于整个脑袋都陷入了「沉寂」状态。
这种信息、知识、观点的「输入」和「输出」到底有多重要?我换个例子来说明。
团队里做社会化营销的同事,跟我讨论问题遇到死胡同时,我经常会带她去楼下溜达一圈,甚至买杯咖啡坐在路边继续聊。最不济,也会叫着一块去天台聊。这些小动作的目的很简单,无非是增加我们在思考过程中的「信息源输入」,而这会极大的活跃我们的大脑,原本的死胡同很可能会因此找到突破点。
我喜欢的咖啡馆都有同样一个特点:这里的人群样本足够丰富。我周末的时候很喜欢去这种咖啡馆待一天,哪怕可能还是在加班或者写文章,但丰富的信息输入、信息刺激,会在我大脑里激发出更多的「关联」,很多沉寂在脑海素材库中的信息有可能就因此被勾连、被重新激活。很多灵光一现的东西就是这样出现的。然后被我按在笔记本里,留着之后发光发亮。
这让我想到《文案训练手册》这本书里面讲到的一个很「老套」的创意方法:当你在想一个创意的时候,去随机在字典里选择3个无关的词,然后用这几个词汇去解决你的诉求。
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会产出很「扯淡」的方案,但这个方案并不是重点,而是这种「跳出盒子」的思考方式才是重点。
这个方法或者说小技巧,我也会写进我的「创意方法论」当中。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