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汪
上周参加了Spenser的写作课,学了些写作的技巧,也认识了一些通过付费筛选出来的真正喜欢并擅长写作的朋友——小明,但小明跟我急了。
有收获也有疑虑,但不变的还是继续走下去。
01 你缺的绝不仅仅是套路
写作课的技巧,更适合新媒体运营,这是个人品牌标榜的时代,每个人都想通过公众平台去营销自己,每个人都想学会几招后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但人人都学会了这个套路后,问题是:凭什么你能胜出?
套路只是框架,内容才是支撑的骨肉。
套路固然要学,但那是基本功,就像高中时老师教的三段论,每个学生也都能起承转合,但拿高分还是没几个,你的立意与要传达的观点才是泉眼。套路是一套程序,那就意味着把每个人放到这个程序里,自动运行他就能输出一个确定性的合格品或者平均人,但也仅此而已,想得九十分你得骨骼惊奇自带高能。
比如说近几年很火的唱歌选秀节目,嗓子好这是基本功,只要节目组帮你一包装:出身要有故事卖点、个性又风格鲜明、周边新闻再吵吵,一波六六六,送你上头条,你是谁并无所谓。但也就火这一把,那么多期节目之后,冠军选手你还曾在互联网上听过?想通过模仿别人辛苦原创的歌曲就大红大紫,凭什么?唱得再怎么煽情叫好,没有那首原创的存在,连附着的意义都没有。懂得套路可以让你登台演出,但没有个人的才华做背书持续输出好作品,那么你登台演出的那一刻即是你歌唱生涯的顶点。
同样,深谙面试套路能让你成功拿到offer,但想后续长足发展得看自己的真才实干,你得不停进步才能保持停留在原地。
说了套路,再说内容。现在都说内容为王,是因为现代人注意力太过稀缺,每个商家都是你的敌手。想持续吸引,就要保持有质量的持续输出,输出倒逼输入,输入不是让你在那抓耳挠腮堆砌文字,那应该是一种大脑神经元触点连接之后造成的胸中肿胀,再付诸于笔下不吐不快的自然流淌。
这有点像恋爱的男女,人生初见时灿若桃花你侬我侬,久了就容易无感呆滞,好的办法就是双方持续地创造新鲜感、不停给超出对方期望的表现,你得有好内容才能骗她一生一世。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在意套路(技巧),而是应把它作为潜移默化的初始设置,你要忘了它的存在,去关注核心:观点、立意、创新。
因为,套路只是让你不至太差,而不是为了让你更优秀,内容才是。
02 没有妄念,才能走得更远
现在公众号数量已太多,读者都不够用了,更别说情感类的,头部早已被占据,一个初学写作的私号抱着要干掉十点读书的念头即使日日更,更了白头、坐穿了屁股也没用,也不要妄想憋一两个大招出款爆文就名利双收,成为下一个咪蒙,先打掉这种买彩票中大奖从而一步走向人生巅峰的妄念,再走笔行文,也许才能走的更远。
所以说,对公号与自我的定位就显得尤其重要,说是完全为了自我提升的,可以滚回家写日记了,原来我也说为了自我提升,但心里肯帝抱着希望更多人打开、点赞的小确幸的,假装对掉粉无动于衷,可想想就心痛。毕竟是“公众号”,是开放式的对外平台,你想传播得更好更远,就必须要给别人提供一点有价值的东西,而在给别人带来价值的同时又成就了自己,那是最好的结局了。
但关于如何定位:给别人提供有价值的东西,这个就不好说了,我也很想知道。就像每个互联网公司都在绞尽脑汁寻找用户的痛点一样,各种主题都快被前人、西方人、老祖宗们写烂了,就别指望自己能写出什么高屋建瓴的感悟可以比莫言更深刻、比董桥更忧伤,踏踏实实写出些实用性的工具指南也许更靠谱。
当然如果你能耐,也可以像万维钢老司机采用:喜欢=熟悉+意外的方式,老故事也可以写出新意,但你首先要有很多熟悉的老故事,懂得很多道理,否则,也就别指望用新的科学发现来得出意外了,不然这也是妄念,正应了杨绛老先生那句话“你不是想的太多,是书读的太少”。
所以呢,这也回到了第一个主题,既然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就不要抱着成为畅销作家的妄念去写,那需要天赋也需要远比常人的努力,但要成为一个思路清晰、说得清楚道理的写作者,却是每一个通过刻意练习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这也正是写作课的作用之处。
小明抬起脸,早已是泪水涟涟。
<完>
注:此文前段时间发于个人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