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贫困》| 她们,被生活掩埋,与理想绝缘

2012年,上海市第八中学为了解决所谓的「男性危机」,推出男生班。学校投入巨大的资源,为他们设计独一无二的课程。对男生擅长的父母,提高深度,充分发掘潜能,对男生薄弱的方面,强化基础。不仅为他们配备健身房、实验室、模型搭建室、直升机航空模拟舱,还带着他们走进东方航空A320客机亲身体验。2017届男生班,除1人决定出国外,其余全部达到本科线。2018届男生班都考入本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忽略性别因素,这不就是所有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学生们的梦想么?市八中学办公室主任赵未琪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能把男生的兴趣和课程相结合,他们会学得很好。」谁不想把兴趣和课程相结合呢?难道女生天生就喜欢应试教育,喜欢考试么?

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性别问题,直到经历过社会的磋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尽管遭遇到种种性别歧视,依旧相信自己可以找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但是,最大的无力感在年近三十时全面爆发,这个年纪真是被焦虑淹没的年纪,职场上开始担心换工作没单位要,生活里要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催婚。

我以为性别问题带来最严重的,也只是生活问题,工作机会的不均等,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但《女性贫困》告诉我,对于一些单亲妈妈,对于一些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孩子,这可能是一个生存问题。


《女性贫困》封面

《女性贫困》,是由日本公共电视台 NHK ,在2014 年播出的纪录片,《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和《调查报告:女性贫困——新连锁的冲击》集结而成。「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以「真相」和「独家」的面对面采访理念,大胆挖掘社会现实,曾陆续推出过《无缘社会》《老后破产》等反应日本社会现实问题的书籍。

日本传统的家庭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且老人很少会帮忙带孩子,女性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家务,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全职主妇文化。日本社会里,女性一直被认为是与「贫困」最不沾边的存在,毕业之后,走入婚姻,过上安稳的全职主妇生活,不用为生活所苦。但是,「NHK特别节目录制组」通过实地走访,为我们描绘了一张张贫困女性的面孔。她们不是不勤奋,有人打三四份工,日夜操劳,依旧换不来稳定的生活。她们不是不上进,有人努力上学,但即使学成,赚到的钱还不够偿还助学贷款。她们被封闭在一个贫困的社会结构里,甚至连后代也摆脱不了。非正式雇佣、贫穷的代际传递和妊娠是压在她们身上的三座大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非正式雇佣: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十九岁的友美,曾经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幸福家庭,父亲在外工作,母亲是全职主妇。但是,家庭顶梁柱父亲的突然去世,让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母亲不得不踏入社会,赚钱养家。但是长时间的全职主妇生活,已经让她与社会完全脱节。友美妈妈花费半年时间接受了职业培训,考取资格证书,但依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为「三十五岁到四十岁的单身妈妈,完全被排除在各种工作机会之外」,很多单亲妈妈没有可以托付孩子的人,一旦孩子有状况,就不得不请假,很少有工作单位能体谅她们。友美妈妈找不到正式工的工作,只能去买保险,打零工,生活十分拮据。

《逃避可耻却有用》剧照

可能你要说,友美妈妈是因为长期与社会脱节,才找不到正式工的工作。如果有好的学历,一直在职场上奋斗,就不会有这种苦恼。日剧《逃避可耻却有用》女主森山美栗(新垣结衣饰),心理学研究生毕业,依旧找不到正式工的工作,只能去做派遣职工,她努力工作,积极向上,但依旧没有任何保障,当公司决定减少劳务派遣人员时,她被辞退了。成为无业游民的她,不得不去做了钟点工。

2015年日本通过 《劳动者派遣法》后,非正式合同的派遣员工变的越来越多,尤其是女性。日本卫生福利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日本女性就业人数与男性相差无几,但女性非正式工占非正式工总数的68%,而与男性职位相当的女性,收入只有男性的70.6%-77.5%。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公司认为女性需要经常照料孩子请假,不能算可以完全利用的人力资源,所以在给女性的薪酬上面比男性低出一大截,也不愿雇佣女性为正式员工。日本政府鼓励女性就业,但并不关注女性恶劣的就业环境。而女孩从小接受了未来全职主妇的定位后,自身发展的方向,都是朝着怎么样容易结婚前进的,比如职业更多考虑幼师、护士等,比如日本女生很多都不愿去东大,怕嫁不出去,因为东大毕业的女生太优秀、太聪明,在婚恋市场上不受欢迎。甚至,从公立大学毕业的女生会被人指点为「花国家的钱念书的人」。

二、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信息的匮乏

贫困不仅指没有钱,也指缺乏教育和信息贫困。——《女性贫困》

在电影《致青春》中,出生清贫的男主陈孝正(赵又廷饰)说,「我的人生是只能建筑一次的大楼,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为此放弃了与女主的感情。电影时更多的可能是遗憾和不忿,但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意识到,贫困就像沼泽地,掉进去,就很难再爬出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爱(化名)本科毕业后在东京有名的观光咨询处当合同工。虽然不是正式职工,但是能在著名观光景点做自己梦想的工作,小爱引以为豪。但是熬了两年后,她不得不辞职,因为这里的工资让她收不抵支。为了过上安稳的生活,小爱一边打零工,一边找正式工作,不知道投了多少份简历,但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而她身上还背着五六百万的助学贷款。在怀揣梦想的大学生时代,她完全没想到,毕业后等待她的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二十几岁负债累累,照现在的情况来看,要到四十五岁才能还完钱。为了摆脱困苦的生活,贷款上大学,但是毕业后找不到稳定的工作,被贷款压得喘不过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六岁的吉吉(化名),很小的时候就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后不久,继父因受伤失去工作,家里经济情况十分恶劣。吉吉中学就开始通过「援交」挣钱,还几次遭到继父的性侵。为了摆脱贫困和继父,十六岁的她离开家独自生活。但中学辍学的她,没有任何生存能力,只能通过援交挣钱,混迹在漫画店、咖啡店。十六岁的她没有理想,「能活得三十岁就满足了」。

读了大学依旧找不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出生贫困的孩子还要背上高额贷款。还有一些孩子,生活的环境,让她们根本接触不到好的教育,也不知道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三、妊娠:怀孕夺走了一切

怀孕夺走了一切,包括工作、住处和人际关系。——《女性贫困》

十九岁的纱织(化名),跟同龄的男朋友分手后,发现自己怀孕了。在被告知只能生下孩子后,纱织也曾想与孩子父亲一起抚养孩子。但孩子父亲留下一句「请多保重」,就不负责任地走了。纱织还在上学,而重组家庭也不能为她抚养孩子提供支持。于是,纱织只能去NPO组织「婴儿蓝」寻求帮助。「婴儿蓝」是一个非盈利中介机构,将女性怀孕却无法抚养的孩子介绍给想要孩子的夫妇收养。而纱织还要为此留级一年,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为此,需负担更多的学费。


《坡道上的家》剧照

《奇葩说》第二季有一期辩题是「没孩子要不要结婚?」。辩手有谈爱的、有谈生活质量的、有谈人类延续的,但是没有人从女性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很奇怪,生孩子、养孩子对女性的影响最大,身体上的痛苦,更多的家务,以及对事业的影响。但是,在谈孩子问题的时候,从女性角度发声的,却很少很少。

社会似乎已经预设了生育孩子是女性的义务,似乎预设了母亲天生爱自己的孩子,预设了养好教育好都是女性的义务。但是,并不关心女性为此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不关心女性是否能承担如此沉重的压力。女性在社会中被默认担负的高昂育儿成本,是导致女性成为弱势性别的根本原因。怀孕的一年、以及养育孩子高昂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使她们在职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在家兢兢业业做家务、养育孩子,也不一定能得到周围人的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看到这样一则招聘信息:「欢迎单身妈妈」「宿舍与托儿所设施齐全」的醒目大字下,是母亲和孩子的照片,上面印着「既可以赚生活费,也可以多陪陪孩子」。

是不是很惊喜?会有这么好的工作?你能想象这个招聘信息来自哪里么?

这样的招聘信息来自日本买春店的网页。记者采访了一家性服务派遣公司,这里就像普通的办公室,房间宽敞明亮,还备有零食。除了直营的托儿所外,这家店还与附近的民办托儿所签约,让员工的孩子随时有地方托付,公司报销一半的托管费用。公司甚至还为住不起房子的女性准备了四十间宿舍。

另外一家夜店老板说,在店里打工的女性,很多是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十五到二十五岁的年轻妈妈占有相当的比例。尽管家长可以通过政府组织申请办理托儿所手续,但手续繁杂,且要多日后才能收到是否能入所的通知。尚未找到工作的人,若以「正在找工作」为由,是很难批下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遗漏,却是由色情店来填补的,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纪录片播出后,不少日本观众在网上评论:贫困不应该是「自我责任」吗?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自己身处那样的环境中。从小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没有钱接受更好的教育,周围接触的也都是不学无数的人,我们真的能做的比她们更好么?在看到富二代有所成就时,大家都说他们是靠家庭,那为什么对底层人群的苦难,就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了呢?

虽然《女性贫困》描述的是日本的社会现实,但女性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只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呈现的方式有些差别。 职场家庭两边受气的母亲,打零工的「留守妇女」,朋友圈中做微商的妈妈们,都是我们社会中女性弱势地位的一个缩影。

不要因为那些哭声太远,就认为与我们无关,我们每一个人都已经或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