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投行的电影。
主演是欧豪,可风头还是被刘德华抢了(个人感受,也可能是四大天王情结)
这部电影,情节很简单,不需要任何经济学基础,盲看。
我身边的亲戚有不少新老韭菜,包括自己在内。作为“韭菜”最共识的感受是:不买股票时,那蹭蹭涨,一下手,就那么巧,开始跌到你“站岗”。大盘4500点时,接盘,3400点时,第二次接盘,也很佩服自己,总能在每次机会中,找到大盘的“巅峰”。
带着两次的不甘,看看这“猎金游戏”到底怎么玩的,恍然大悟(当然还是停留在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这就不是普通人玩的游戏,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我们普通人就像里面的“何叔”一样,跟送外卖的小李,小陈,小明一样,涨和跌时,除了“跟”和“割肉”,什么也做不了,赌你看好的企业既要又要,还要赌人性的“贪嗔痴”。
什么样的股票应该长期持有,其实根本不重要,因为我们控制和改变不了任何事情。长线短线又有什么意义。
当你对一个行业不了解时,这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究竟能护它多久,它面对哪些竞争对手,有多少新的技术会替代和淘汰它,企业核心管理层是否稳定,决策者是否不断投入研发,面对企业的重大决策时,能不能做对选择。就算通过看会议纪要,看报表,弄清楚了那些,你又如何去避免行业和技术的迭代。与其躬身入局陪企业成长,倒不如去那企业打工,说不准哪天引发“蝴蝶效应”呢!那就做短线?尾盘买入,开盘卖出?时刻盯着它的走势,择机出手?每天坐在证券大厅的人,你确保自己独善其身,他们都是接盘侠?作为“韭菜”对自己要有清晰的认知。
里面的“何叔”是个清洁工,就像很多人说的大佬司机一样,“大佬”随便透露一点信息,清洁工就可以翻身成为物业公司老板。如果司机都成为了老板,“大佬”岂不是天天要招聘,从古至今,哪位领导和老板期望自己的下属完成原始的财富积累,实现阶级跃迁呢?是不是又是人性的“贪嗔痴”。现实生活中,是没人在意“何叔”的,哪怕他动用杠杆,负债累累,因为“张托德”会担心,“何叔’会伺机报复,哪天背刺,只会想方设法让“何叔”去太平洋另一端。“韭菜”彻底失望了吧,没什么投机的机会。
故事的高端局在“卓能”股权争夺战上,不愿意过多剧透,说多了就没意思了。但喜欢刘德华说“砸盘”时的霸气。
说到刘德华,“00后”应该不懂“80后”的偏爱。会唱会跳会演戏,不炒CP,无绯闻。“张托德”诠释了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的格局。是阿姨老了吗?全剧60后的华仔最帅,那职业的一笑一颦,那暧昧但不油腻的“调戏”,那显而易见的绿叶衬红花的低调表演,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资深演员的综合修养,表演行云流水,陪后辈们“玩”得开心,那种松驰感表现的游刃有余。整部电影他的镜头不算太多,耍帅的镜头也没看到,衣服也没换几套,都抬了年轻一代新星,可观赏完后,我只记得电影的情节和“张托德”。
欧豪,也是之前觉得还不错的演员。之前在电视剧《风吹半夏》《北上》,电影《中国机长》《中国医生》里都不错,角色讨喜,形象阳光,再加上主角光环,妥妥路转粉。但,这部电影还是压不住刘德华的光芒,“嫩”了点,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演技还不错的,比较自然,比很多偶像演员会好很多。估计错在和刘德华搭戏的不容易。聊回本剧,让我飙了一点点泪的就那吃狗粮的片段。它向征着没有资源,没有背景,仅凭着985的文凭和个人的努力来实现阶级跨越的艰辛。而真正的生活往往比电影更加犀利,以前说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不,含蓄了,事实正相反。
“韭菜”看完了电影,依然是“韭菜”,可能只是比以前长得慢点吧,谁知道呢!
哪天“韭菜”老了,没人割了,还会有新“韭菜”的到来。
欢迎“韭菜”,来到资本的世界,举杯换盏,光怪陆离,觥筹交错。
“公主,少爷”请进门。
电影推荐指数7.5分,四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