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看法是:环境决定论
先说自身原因:冷血动物,自身巨大化有利于保存热量,保持生物体内部的高速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力。
环境决定论表面上有四个因素,即气温合适(较高)、食物充足、大气合适、竞争对手或食物大型化
仔细分析这四个因素:
(1)气温度高,有利于加快新陈代谢,也更有利于快速长肉,形成更大的身体,温度高也引起湿度更大,适合生物生长,同时气温高意味着更适合爬行类等冷血动物生存(在冷天,冷血动物没活力),这就造就了当时是爬行类(比如说恐龙)及更低层次动物的天下(而动物进化出上岸能力的更早之前,气候应该更热,海水比热容大加上日夜变换的调节作用,因此能保证合适水温适合水生物生存,而在陆地上白天温度巨高,并不适合动物大批量进化上岸生存;恐龙时代之后气候变冷,冷血动物活力降低,这才造就了更能适应低温环境的恒温动物)。
(2)食物。食物充足,即食物链中各层生物都数量庞大个体庞大生长繁殖快,最终归结是食物链最底端的植物数量庞大个体庞大生长繁殖快,植物身上的原因在于阳光充足(气温合适且较高)、土地肥沃
(3)大气。大气合适,含氧量高和大气压高,能保证了巨大体型能够剧烈运动。含氧量这一因素由植物参与改造大气和气压高造就,归根结底到气温、土地肥沃和气压较高。(大气压高在于在地球膨胀——地球膨胀理论尚在探讨阶段——几乎相同的质量,地球以前的半径更小,所以地表重力更大,气压也更大,同时大气保温性更好,也就影响气温因素)
(4)竞争对手或食物大型化。这本就是问题本身,无需回答。
分析和追踪表面上的四个因素,发现根本原因就是气温合适、气压高、土地肥沃。(这三个因素还可以继续追下去)
气温较高的原因追踪:
(1)大陆漂移。大陆原本没有现在这么破碎,更有利于吸收和保存热量,同时大陆整体更偏向于赤道,太阳直射更多;
(2)地球退行。原本地球位置比现在距离太阳更近,由于潮汐等作用,越行越远。距离太阳近,则能接受到更多能量;
(3)地核与放射性元素衰变。地核原始热量散发,同时放射性元素种类和数量比现在更多得多,元素衰变总体能够提供更多热量,那时火山和地震等活动也更多(否则为何许多生物对于地震都有先天性的本能知觉);
(4)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可能更适合吸收和保存热量(这条没证据);
(5)地球体积更小。在前面分析大气要素中有提到地球膨胀问题,当时地球体积更小而质量与现在相差不大,因此地表重力更大,大气压更大,大气圈更厚,大气的保温效果也更好。
。。。
气压较高的原因追踪:
(1)地球半径小。地球膨胀说,表重力更大,大气压更大;
(2)地质运动。地质造山运动还没造出太高的山(这个算是强行加的),陆地普遍海拔不高。
。。。
土地肥沃的原因追踪:
(1)生物因素。温度高,新陈代谢更快,植物有机肥料积累很快,同时此时的生物大爆发也促进了土地肥沃(和草场养羊一个道理,羊吃草拉粪,粪便又让土地更肥沃,让草长得更好);
(2)岩石风化。原始大陆形成,先是原始地球岩石,内含极其丰富的矿物质,以及大量动植物需要的稀有元素,后在生物和气候的风化作用下不断改良土壤,不断释放岩石中丰富的无机肥料(现代土地贫瘠,土壤中营养都被河水带入海中了),直到风化和积累到一个时期,土壤的肥力达到历史的最大值;
(3)空间环境。原始地球周边空间没现在这么安全,宇宙尘埃、陨石、小行星更多,它们不断坠入地球燃烧成尘,其携带的矿物质和稀有元素铺展到地球表面,成为植物生长的营养;
(4)地质活动。上面说的地球早期火山和地震等活动更多,尤其火山爆发带出的火山灰,营养了土壤。
。。。
当然体型巨大还离不开生物之前的进化基础,恰逢天时地利,使得地球出现史前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