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7岁的华罗庚看顾着自家的杂货店,一位顾客前来买棉线,问他什么价,他毫不犹豫地回答:“85万…”,顾客吓了一跳,随即嚷道:“你卖的什么线呀?开黑店呀你。”说着扭身就走。
华爸爸听见声音,赶紧从里屋赶出去想要解释,可顾客已经走远。
华爸爸又气又急,指着华罗庚说:“又搅黄了一桩生意,看这日子怎么过?”

原来,华罗庚刚好演算完一道数学题,顺口就把题目结果说了出来,顾客便误以为他说的是棉线的价钱。
这样的事在华罗庚身上时有发生。
当年,华罗庚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家,在自家的杂货店里做了一名小掌柜。
他非常羡慕那些不用因穷困而放弃梦想的同学,但懂事的他没有因此抱怨,只是要学习的愿望更加强烈,他想:“没有学校和老师,那我就自学,就算付出再多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于是,他捧着仅有的三本数学书开始自学。
表面上,华罗庚是在站柜台,实际上,他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神游,因此他做生意的“态度”常常让顾客们摇头。
有时顾客要买棉花,他递过去一团灯草;有时顾客来买烟,他拿出一盒火柴;有时顾客进来店里,半天不见他打个招呼;还常常口吐莫名其妙的数字,这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不止一位顾客对华爸爸说:“你家儿子莫不是得了痴呆病吧?”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华爸爸都急得抓耳挠腮,回去就想把儿子的书都给扔了,幸亏有华妈妈拦住,说:“咱俩就这一个儿子,你就依他吧!”
这天,华罗庚又在聚精会神地算题目,一位顾客来买东西,由于心不在焉,竟多找给对方一块银圆,对于穷困的华家来说,一块银圆够他们吃用一段时间了。
这下,父亲火大了,要把他的书都给烧掉,母亲也绷不住了,对华罗庚说:咱们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你呀还是想想吃饭问题吧!”
可这并没有让华罗庚改正“错误”。
每天天不亮,华罗庚就起了床,坐在他的小方桌旁认真研读,手上不停地涂涂抹抹,对外面的声音充耳不闻。
顾客上门时,他就简单应付一阵,好多顾客习以为常,常常都是自己去拿东西、放下钱,再跟他说一声,也不知他听见没有。
晚上关门后是华罗庚最开心的时候,他收拾好小店,胡乱吃点东西,又打开数学书继续钻研。

这在今天来说,就是典型的宅男,不同的是,如今的条件都很好,而华罗庚所宅的屋子是简陋不堪。
严寒逼人,他蜷缩在四面漏风的屋子里,冻得瑟瑟发抖。拿笔的手冻麻了,就使劲搓一搓,脚冻僵了他也丝毫不在乎。
夏天屋内闷热,华罗庚还是不愿离开他的小屋,即使汗水如注,也浇不灭他的热情。
由于缺少书籍,华罗庚往往把一本书读得透透的,一段时间后,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自创了一套学习方法,这让他受益终身。
面对执拗的儿子,华爸爸无计可施,十分苦恼。就在父子间的争吵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激化的时候,一件事的发生,使华爸爸改变了态度,大大地吐出了一口气。
这年,收蚕丝的季节到了,华罗庚跟随爸爸到蚕场,盘点蚕茧替人收购。他们一盘盘称量蚕茧,忙了一整天,正准备收工时,管账人却突然大哭起来:”怎么办啊?1000元的账目对不上了!”
华爸爸一听更是如五雷轰顶,这让他砸锅卖铁也赔不起呀!蚕场的主管也默不作声,不知怎么解决。
这时,华罗庚默默翻开账本,拿起笔就算,不到一顿饭功夫,他扔下笔,拍了拍手说:“账没问题,一分不差,是伙计们没算对。”
“嘿!没想到,你还是个活算盘呢!以后碰到问题就找你咯!”
大家纷纷鼓起掌来,华爸爸如释重负,朝华罗庚的肩膀轻轻一锤,笑眯眯地说:“臭小子,这书没白念!”
从此,华爸爸再也不阻止华罗庚自学数学了,街坊邻居也都知道了他的数学才能。
以后的华罗庚越发废寝忘食地学习。困极了的时候,他就蜷着身子睡上几个小时,有时在睡梦中,突然想到一道题的解决方法,他也立马兴奋地爬起来,投入到学习中。
就这样,初中毕业的华罗庚,因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論文,被清华大学破格提拔为助教。

1936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两年的时间,他发表了18篇让外国人惊叹的高水平論文。
剑桥以优厚待遇要留住华罗庚,却被他拒绝,毅然归国,成为西南聯大的教 授。
在云南,华罗庚顶着炮火完成了《堆垒素数论》,之后又发现了统筹法和优选法,大大提高了当时工农业生产的效率,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不仅自己搞科研,还倾尽全力培养人才,王元、陈景润等优秀的数学家都出自他门下。
从众人眼中的“痴呆病”人,到少有人及的数学大家,华罗庚一直处在各种困境之中,但他硬是凭着不屈不饶的毅力,一点点攻克难题,迈向成功。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生活也不会永远顺着我们,那些让你羡慕的、优秀的人,只不过比你先一步翻山越岭了而已。
就如华罗庚自己所说:埋头苦干是第一,一分辛苦一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