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
1. 时间线梳理(2018.1-2020.4)
2018年3月,美国宣布对中国的商品开始大规模加征关税。
紧接着4月份,美国禁运中兴通讯。
2018.7月份,画风一转,美国又解禁中兴通讯。
到了2018年11月,美国商务部开始出手,对关键技术和产品出口进行管制。
紧接着12月份,情况稍有好转,两国领导人达成不加征新关税的约定。
2019年5月,美国单方面卷土重来,将关税升级至25%。
10天之后,宣布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
到了2019年10月份,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一批中国科技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
紧接着11月份,两国又进入新的磋商阶段,探讨分阶段取消关税。
到了今年1月份,疫情爆发。
然而到了3月份,有媒体又曝光美国可能禁止相关企业向华为供应芯片和设备。
同时能看到从去年5月份到现在有5次推迟华为禁令。
其实从2017年1月开始,美国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想方设法压制中国的半导体科技发展,比如禁止国内企业向中国公司销售零部件,限制国内政府采购中国公司的设备,还有列入实体清单等等措施,但是我们能发现美国连续几次推迟禁令,为什么呢?
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的今天,可以说是一条产业链上的每家公司都被捆绑在了一起,伤害其中任何一家都会连带影响其他公司,正是这种命运统一体的关系导致了美国一再推迟,从而为华为赢得了时机。
二、面对挑战华为采取的应对措施
总体来看,华为的应对措施分为三部分:
短期:为了应对禁运压力,提前备货关键零部件,拉长周转效率。
中期:对一些关键的供应商提出要求,要求他们把生产线布局在国内大陆。
长期:加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国产替代。
具体的措施有以下这些:
1. 加大国内半导体投资
去年4月份,华为成立“哈勃”,共投资了9家公司,这些公司全部都是半导体产业链公司,其中有6家都是与汽车电子有关,并且都是自主研发技术。
2. 用鸿蒙替代谷歌系统
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之后,就无法获得谷歌的系统授权,这就导致一些热门应用无法使用,在此基础上华为加大鸿蒙的开发,设立了高额的开发基金,推出一整套家庭套餐式的应用,目前来看已经具备了替代安卓的能力。
3. 鲲鹏生态的崛起
其核心是基于鲲鹏处理器的基础设施和应用,这个系统包括从数据库到云服务的全方位产业链行业,同时这也是唯一国内市场化应用的国产芯片。
4. 云服务系统全面布局
华为在这方面的布局主要集中在智能汽车和物联网的结合上面,另外则是在人工智能上的加速突破,把5G运用到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上面。
5. 进一步推进国产芯片替代
海思麒麟的推出使得华为在手机芯片,移动芯片,传输芯片,基站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各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逐步提高替代率减少对外依赖,但是部分组件的供应还没有完全实现替代,比如滤波器,PA等,芯片的替代使得华为手机更有竞争力。
6. 让核心供应链回归国内
这么一来国内公司将迎来巨大机会,大多数器件可以实现国产替代,另一方面其他一些核心器件想要实现完全国产替代还需要时间,总体来说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发展还是较慢,在关键领域还是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于这些领域基本都是高技术壁垒,目前高端产品市场还是被欧美日韩占据着。但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经大力出台相关政策,对半导体产业链的材料厂商进行扶持。
三、那么对应的A股有什么机会呢?
1. 安集科技2019年登陆科创板,主要研发关键半导体材料应用于集成电路行业。在某些细分领域已经实现国产替代,说明其有较高的研发能力。
2. 江丰电子2017年登陆创业板,成功研发制造第一块中国靶材料,足以说明拥有丰富的技术壁垒,并且一直保持着稳定的营收和利润增速。
3. 北方华创是目前国内数一数二的半导体设备龙头,不论是在涉及领域还是产品体系方面都非常丰富,尤其是光伏,显示,封装等应用方面,随着摩尔定律的不断更迭,公司有望在技术上赶上国际领先水平,借助本土优势,可以加速推进国产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