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廌学论语(里仁第四|六):从一个人的过失之特点,可以看出他到底是个什么人。要高度小心那些所谓“好心办坏事”的人!

从一个人的过失之特点,可以看出他到底是个什么人。要高度小心那些所谓“好心办坏事”的人!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任何人都过失,但各自性质类别不一样。只要观其人之过失处,便知其人心中仁的份量了。”

【注解】

1、党:类,类别之意

2、过:差失、过失之意。

【学习】

孔子说,是人就会犯错,做事就会有过失,比如君子或失于宽厚,小人或失于刻薄,但各自性质类别不一样。人的心术邪正难知,行事也各有差池,我们观察人,只知无过是为仁,却不知观察人的过失也可以知其心中仁的份量有多重。

如何通过观过而知其仁呢?有两个方面。

其一,看动机。

人的才能有长短,气质有纯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主要看其立心如何。没有哪个人口头上不会说是为了公家好,为了别人好。所以,小人有过会千般遮掩,尽力推卸。而君子光明磊落,错了就是错了,不会遮遮掩掩。

但现实中还有一种人,就是所谓好心办坏事的人,这种人其实可怕又可恶,单看动机不能判断TA到底是什么货色,有些人一旦到了危急关头就面目狰狞,本相全露。

这种人看什么?

其二,看底线。

这里和前面讲的“去仁论”是一回事。我们得看这种人在什么情况下,什么程度下去仁,就是人们常说的底线在哪!我们常常以一片“好心”去推进一些事情,比如工作上员工常常替老板着急战略,生活中父母替儿女操心婚姻等等,实际上可能都是在犯错。在这个过程中,仁者是会有底线的。比如员工的底线是要把自己的工作职责先尽到位,而父母呢,先得把自己的婚姻经营好!

那些自己不守底线,或者根本没底线却口口声声是为了别人好的人,要一万个小心,能离多远就离多远!TA的“善心”有多大,其恶就有多大!

当然,我们学论语的原则,先检查自己的毛病,看看自己是什么人,犯了什么错,而不是着急去对别人品头论足。

这也是学习的底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