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 绘就对口援疆新画卷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于7月7日至9日在新疆和田成功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锚定方向,激励着各方力量在新征程上续写援疆新华章。

       对口援疆,承载着国家战略的深远考量,是促进新疆发展、维护民族团结、保障边疆稳定的关键举措。自2010年首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19个援疆省市、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积极响应,汇聚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支援体系,为新疆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十四五”期间,对口援疆工作成效显著,新疆社会稳定根基愈发牢固,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各族群众民生福祉显著提升。这些成就的取得,彰显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也饱含着援疆干部人才的心血与付出。他们背井离乡,奔赴新疆,在这片广袤土地上挥洒汗水、奉献智慧,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他们的功绩,新疆各族人民铭记于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口援疆工作要锚定重点、精准发力。

       南疆地区作为新疆发展的关键区域,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后续巩固拓展任务艰巨。要进一步聚焦南疆,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培育优势产业,促进就业增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南疆长治久安筑牢根基。比如,广东在伽师县助力建设“粤伽新梅产业园”,通过引入深加工企业,让伽师新梅身价倍增,带动农户致富,这样的成功模式值得推广复制。

       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积极推动产业援疆,结合新疆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牧民向产业工人转变,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像江苏在阿图什市建设“小微产业园”,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助力农牧民生活发生巨变,为新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民族团结是新疆发展进步的基石。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与信任,让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像石榴籽一样紧密相连,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团结长城。援疆干部与当地群众结对认亲,在生活中相互关心、互帮互助,以及援疆省市邀请结对亲戚到内地参观交流等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情感交融,应持续深化拓展。

       文化润疆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要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让文化的力量渗透到新疆社会的各个角落,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社区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活动,将“五个认同”融入日常生活,这种接地气的文化润疆方式,能够真正触动人心,让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纽带。

       教育是新疆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要持续提升教育援疆效果,不仅要改善硬件设施,更要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师资队伍的培养,为新疆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喀什乡村小学与上海学校通过智慧黑板实现远程教学互动,高校银龄教师助力新疆本土青年教师成长,这些“输血”与“造血”并重的教育援疆举措,为新疆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此外,抓好对口援疆任务落实,完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建立健全对接、会商、评估等制度,充分调动援受双方积极性,避免资源浪费,确保每一项援疆举措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对口援疆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深情奔赴,是全国一盘棋的生动实践。在新的征程上,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久久为功、团结奋进,就一定能在天山南北绘就更加壮美的发展画卷,让新疆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向着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大步迈进 ,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