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学时候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心情吗?
是不是特害怕?
本来你还可能知道答案的,站起来就脑子一片空白了!
课堂上回答问题已经紧张到发抖了,要公众演讲?
不如让我去死~
提到演说,我们很多人会面临以下症状:
害怕、紧张、忘词、读稿、不知道说什么、语无伦次、逻辑混乱、记忆力不好、现场气氛差、普通话不标准等等。
然后,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再上场。
对于公众演讲,敢不敢上台比说得好不好,更重要!
有很多人在演讲之前,不要说讲得好不好,在第一关上不上,就已经失败了。
如果你都不愿意上去,都不敢走上这个舞台去讲话,怎么可能讲得好呢。
影响演说成功的因素,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演说者的心态。
我们称之为演讲者的“发心”。
究竟何为“发心”?
人为什么会害怕演说?
成因又是什么?
究竟如何克服演说的紧张与恐惧?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在演讲之前,是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发心去做这件事。
你是想卖弄自己、忽悠别人?或者你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通过你的想法去帮助别人?
这个心态本身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任何事情我们都有一个发心,讲清楚我们为什么去做这件事。
如果你连这个事情都没搞清楚,做了就做了,那么,你可能很快就忘记了,时间也浪费了。
演说的发心和演讲的恐惧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害怕演讲的人,到底在害怕什么?为什么会害怕?
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演讲者怕讲不好,怕讲完了被人笑,怕出丑,怕得不到大家的肯定……
这些心态是什么心态呢?我们可以称之为索取的心态。
在演讲的过程中,我们这样心态的演讲者非常需要别人的肯定。
别人说你好了,别人给你点赞了,别人支持你了,这样你才有自信,才敢于走上舞台。
我们很多人潜意识里有这种非常想要得到的,想要索取的心态。
台下的人需要给你东西,给好评,给点赞,给支持、鼓励,说你好听的。
一旦观众给的评价是负面的,是不好的,你感觉不舒服了,就再也不讲了,以后都不愿意再做了。
索取的心态,对于演讲者来说,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
怀抱索取心的人,你讲的内容就不会是发自内心最重要的部分。你多少有一种虚荣感,并让你背上无论如何要演讲得好的压力。你承担巨大的压力,必须讲得好,才能让观众对你称赞,对你表扬。
演讲不一定要讲好,而是你讲的东西对别人要有用。
你讲的话,让别人听完受益了。这时候,你讲的好不好,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观众接收到了一个演讲者的内容、灵魂,完成了思想的传递,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在演讲的过程中,如果你是抱着索取的心态,想要别人给你的心态,你的演讲多半会失败的。
正确的演说心态是:分享、利他、知止。
一、正确演讲过程的第二个心态,利他的心态。
什么叫做分享心态?
我们如何解读分享心态?
——什么是分享——
分享,给予而非索取。
就像你有十颗糖,分给台下10个观众每人1颗,是不是大家都很开心?但是你要问10个观众每人要1颗糖,那会不会很紧张?
当你有糖给别人,和向别人要糖的时候,哪种心态更轻松?
毫无疑问,当然是给别人的时候更轻松!
——演说中的分享——
演说者的心态也一样,你要想你来给大家东西,是一种给予的心态,而不是找大家要什么的心态。
所以在演说过程中一旦出现了这种索取,找别人要的心态,而不是给的心态的时候,你就会很紧张。但是一旦放下了所谓要大家的东西,你完全是给的心态,那紧张感就会下降很多。
当一个演讲者太过于关注自己表面的东西,而忘记了内心的东西,甚至没有关注到观众接收得如何,你的演讲一定不会是很成功的演讲。
有个老板在自己企业里演讲,拿着稿子去读,读完之后,下来问了几个问题。
问题一,我的声音够不够大?
问题二,我有没有读错?
问题三,你看我领带歪了没有?
这三个问题问的是什么?都是跟自己有关的。而从来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我讲的话,观众接收得如何。
你要关注观众的接收,他们接收得如何,不要老想着自己讲的好与不好。
正确的演说心态,是一颗分享的心态。
我有好东西,想分享给你,在这个过程中,是放下自己的。当你放下了自己,把自己全然地交给了观众,这个时候你的紧张感是慢慢地已经下降了。
实践表明,用这种分享的心态可以解决70%~80%演讲者情绪紧张的问题!
二、正确演讲过程的第二个心态,利他的心态。
什么叫做利他心态?
利他心态出自哪里?
我们如何解读利他心态?
——什么是“利他”——
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贪慕金钱名利,但对于别人却是尽自己所能予以帮助。
——稻盛和夫如何解读“利他”?——
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积善之家有余庆”,意思是:多行善,多做好事就会有好报。不仅当事人,就连家人、亲戚也有好报。
一人行善,惠及全家以至亲朋好友,中国先贤们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稻盛和夫说:我相信这个法则。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努力实践这个法则。多做好事,就能使命运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使自己的工作朝着好的方向转变,这是我的信念。
——演说中的利他——
帮助他人,获得快乐,这时候帮助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如果能够明白这点,就明白稻盛和夫为什么在他80多高龄的情况下,还能挽救日航集团,因为他一生积累下来的善缘,在那时候都回报他了。
正确演说的核心思想就是“言出必助人”。上台的恐惧、演讲的怯懦统统源自于“自己讲得好不好”,一切痛苦的根源是对自我的执着。
打个比方,你看到一个小孩咔嚓掉河里了,请问你是救还是不救?
假如你是一个女生,穿的很漂亮,白裙子,你想你救他的话,你的衣服该湿了。
然后你手机还在兜里呢,你身上还有首饰,万一丢了该怎么办?
你想着,小朋友等一下哈。你先把首饰摘了,手机也放边上,外套也脱了……
最后回头一看,哎呀,孩子呢?去哪了?咋跑下游去了?
你是不是就错过机会了?
所以遇到孩子掉水里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该是什么?
下去救他!
当你上台演讲的时候,台下所有的观众,都是那个掉到水里的小孩。
你就是那个路人,你有没有这个发心把他救起来?
一定有某个点,你可以帮助他。那为什么你不能鼓足勇气去讲这番话呢?
所以心态,又叫起心动念,决定了未来事物发展的方向,决定了你演讲的成败。
当你在台上演讲的时候,以帮助他人为出发点,初心是正的,自然摆正心态,无畏上台演讲!
三、正确演讲过程的第三个心态,知止的心态。
什么是知止?
如何在演说中运用知止的心态?
——什么是“知止”——
“知止”出自《礼记·大学》首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你得找到头和尾,才能近道。
你为什么会胖?吃多了,又没有锻炼。
你为什么会近视?一定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你没有好好保护眼睛。
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得,但前面如果你不知止就不行。
知止,就是当下这一刻,你是谁,你知不知道?你该干嘛,知不知道?你该说什么话,知不知道?
在生活工作上出现的问题,就是因为不懂得适可而止。凡事过犹不及,知道这个“止”的度,目标方向明确了,一个人就能够专注自己脚下的道路,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地前进。
——演说中的“知止心态”——
演说也是一样,上台之前就要弄清楚,站在这个台上的你,是谁?
你必须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说话,而不是想着我怕,我说不好咋办,他们该嫌弃我了,他们又要排斥我了。
你所有这种跟自己有关的想法统统去掉。
例如你是一个企业的老板,你必须站在这个舞台上把自己的思想传递出去!
否则你将浪费企业大好的发展前景,耽误员工的时间。
当你没有拥有这个能力的时候,你也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机会。
有演讲者反映自己逻辑方面的问题:要不就是在台上东拉西扯,要不就是在台下想得好好的,在台上却不知道说什么。这就是在演说之前,准备的过程中,不懂得知止的心态。
抓住你的角色定位,知道在台上,该不该说,说些什么,这就是演说的“知止”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