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可以选择出生,选择父母,那么你还会选择现在的父母吗?有个孩子说:“妈妈我在天上就看见你了,觉得你很温柔,于是我选择了你做我的妈妈。”妈妈听完开心地笑了,搂着孩子不停地亲。孩子满心欢喜地选择了她作为自己的妈妈。
如果完美妈妈是一百分,我想给自己打个60分,勉强及格吧。
我曾经问过孩子:“如果现在回头望你还愿意选择我做你的妈妈吗?”
“愿意啊。”他几乎没有思索。
我又问:“为什么呢?”
他说:“没有为什么啊,因为你就是我的妈妈啊,你生了我啊。”
似乎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但是当我回望,哪怕停止到今天,我仍然会被父母的言行伤害。父母只是社会赋予的一个社会角色,但是要撑得起父母的称呼的,还是需要不断地反思学习成长。印象中的父母永远是对的,他们就是权威的象征,说一不二,你反对就是不孝。逆来顺受似乎还是孝顺的最高境界。还有人说顺着顺着就是孝了。
我不认同,有些父母把孩子当做私人物品,非打即骂,似物品明码标价。动物尚且有爱,更何况人呢,自诩高级的人类呢?我还记得结婚的时候,父母和邻里聊天,邻居打趣说:“你女儿嫁了个好人家了,以后你二老享福了。”我妈说:“享福个屁,读书的钱都还没还回来。”那一刻我内心难受的紧,心都揪一起,眼泪在眼眶打转。那是我出嫁的日子,悲喜交加。喜的是我终于走出了这个村庄,悲的是父母的债还没还清。其实要细算,我怎么还得清呢?!养育之恩是钱能还清的吗?
大学毕业工作之时,拿到的第一份工资就是打给家里,自己赚的第一笔钱就想给家里人分享。得到的回应是:“就这么几个钱啊。还是大学生!”我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羞愧,自责,愤懑填满了胸腔。话语如鲠在喉,被深深的掐住了喉咙,我半天憋不出话,只能挂了电话。泪水铺满了整张脸,泣不成声。
初中时,放假兴高采烈地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干饭,奶奶每次都会煮多一点饭,知道我和哥哥回来要吃,就着冷饭剩菜都能吃的特别的香。但是一看见妈妈干活回来的脸,我就会生生的把笑脸憋回去,因为妈妈总会冷眼恨恨的盯着我,似乎我是她一切不幸的源头,果不其然。妈妈放下扁担就开始骂:“一个女的,读那么多书干嘛,别人家的**早就出去打工了,这个月又寄回来几千块钱。不知道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反正以后要嫁人,不如早点出去打工。”
不知道是什么支撑我一直读到了大学,这样的话语我听了十多年,每次我只能沉默以对,内心发誓毕业之后赚很多的钱还给他们。
以为四十多岁对于父母的种种早已释怀,毕竟我也成为了母亲,有了更博大的胸怀,更深刻的理解,更远大的理想……但是我错了。无论几岁到父母那里,他们总是很容易就能激活小时的记忆,退行到小孩的行为模式。父母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会精准地命中核心。
他说:“又不是有单位,还读什么研,有什么用?又要花不少钱吧?”
或许是以前的日子太苦,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带着自己脱离苦海。没成想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自己飞了,啥也没捞着内心怅然若失。
面对父母的种种,我也在反思,养育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希望孩子给我养老送终?我希望孩子光耀门楣给我挣面子……
我的回答是:不!我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带他来到这个世界,我希望他是自由的,他学好本领之后能够尽他所能去体验生活,去开阔视野,感受世界。这个世界上不仅会艳阳高照,也会风雨交加,无论是怎样的风景,保持身心健康,永远不丧失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能力,能够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懂得爱己爱人。如此足矣。
父母从来不是静止的标签,父母也是动态的学习,与时俱进,时时新,日日新,先成为自己,后才是父母。自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