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

日本和德国,二战战败国,却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人从经济、政治等各个角度去剖析这两个国家,而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民族特点——追求极致。

因为二战后两个国家在机械和电器等行业的长足发展,他们所制作的东西在如今世界上都有口皆碑,成为领军人物,也是“完美”的象征。

稻盛和夫,世界知名企业家,他在与法国优秀企业斯伦贝谢公司的总裁让·里夫就“最佳”与“完美”进行过对话。斯伦贝谢公司提出的是要“做到最佳”,而京瓷公司则是要“追求完美”。


稻盛先生说道:“所谓最佳,就是与其他相比,做到最好的意思。但是产品只要有些细微瑕疵,这从工匠精神来看就无异于失败。相对而言,即便是残次的失败品,也有其中的最佳。但是,所谓完美,它不是与其他产品相比,而是意味着绝对。既然是完美,那就没有比完美更好的东西。”

这场对话持续到深夜,最终以里夫总裁认同稻盛先生意见而结束。他说:“我赞成稻盛先生的意见。今后我们追求的不是最佳,而也应是完美。”


在产品制造领域,制造者的内心体现在产品上。制造者随意马虎,产品也将是个随意马虎的残次品。而如果制造者精益求精、力求完美,那么产品也必将精美。

完美,是成功者的追求,我们也非常欣赏那些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的企业,并非常认可他们的产品,不,应该称之为“作品”。

我非常欣赏能将追求极致与完美作为人生目标的人,因为追求完美是一条至苦之路,也有许多人在这条路上偏离了轨道,或输给了自己。

究竟什么是“完美”?为什么稻盛和夫追求完美可以成公,为什么有些人追求完美就会被说过于较真?

我们应该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你所追求的完美,是否真实存在且合理存在?是否是一种“要求”而非“妄想”?

对于产品的追求,对于艺术的要求,对于科学的追求,完美是一种标准,一种素养。我很钦佩那些对于自己的“作品”有严格要求的人,也相信他们的“完美”虽然会带来一些阵痛,但与之一起努力的人都将得益其中。

但也有一些完美,是有偏差。有一些家长为了打造“完美小孩”,学业之外包满了兴趣班,十岁不到的孩子完全失去了玩乐时间,而疲于满足父母的各项要求,这是否都是对的?

更有甚者,追求完美,却逐渐形成了一种病态。有一部电视剧里曾描述过这样的画面,一个孩子,热爱研究美好的东西,后来受到家庭影响,思想形成了扭曲,他发现美好的东西会死亡,之后将不再美丽。于是,他开始将各种漂亮的昆虫做成标本,他说,那样,就能定格美丽,不会消散了。

追求完美,对于意志坚定的人来说是一种人生目标,是一种追求。但是,不可把追求完美变成一种超出能力的期待,并把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作为一种框限,过于追求完美,是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未遵从自己内心想法的事物的排异。

这世上是否有真正的十全十美?强行追求完美会得到什么?很多时候,追求完美其实一种作茧自缚的行为。固守追求完美的执念,不仅会活得很累,还容易把自己推向未知的深渊。

现在在许多家庭中。“虎爸虎妈”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应有的无偿的关怀变成了“有条件的爱”,在言行中时常给孩子传达一种“你要是不优秀,你就不值得被爱”的信号。

也有许多孩子,也因此被锻炼成了“完美”的孩子,他们成绩优异,各项全能,浑身都是各种光环,但是我们是否经常看到那样的社会新闻?孩子被父母责骂,不堪重负跳下桥去?某知名大学学生成绩优秀,却因失恋跳楼?那些耗尽心力打造的“完美小孩”,有多少真的完美了?又有多少承受着别人所看不到的巨大压力?

他们从小被灌输了“完美主义”的思想,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胜利”和“掌控”的感觉,可是。他们却接受不了失败。

在完美主义的驱动下,有的人能承受高标准高目标的压力,有条理,果断地应对一个个阻碍和问题,完成自己的心愿。而有的人,则沉浸于规则的设定,纠结于细节,在选择中犹豫,最终未能如愿以偿。


林语堂说:“人生不完美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如此理解人生,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苦恼和晦暗也会随风而去。”

成功不是因为追求完美,而是充满勇气,能够容忍失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