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这种模式给予请求的类型,对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进行解耦。这种类型的设计模式属于行为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依此类推。
意图
: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主要解决
:职责链上的处理者负责处理请求,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职责链上即可,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所以职责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处理者解耦了。
何时使用
:在处理消息的时候以过滤很多道。
如何解决
:拦截的类都实现统一接口。
使用场景
: 1、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由运行时刻自动确定。 2、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3、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
//步骤 1 创建抽象的记录器类。
abstract class AbstractLogger {
companion object {
val INFO = 1
val DEBUG = 2
val ERROR = 3
}
//责任链中的下一个元素
var nextLogger: AbstractLogger? = null
protected var level = 0
open fun logMessage(logLlevel: Int, message: String?) {
if (logLlevel <= level) {
write(message)
}
if (nextLogger != null) {
nextLogger!!.logMessage(logLlevel, message)
}
}
protected abstract fun write(message: String?)
}
//步骤 2 创建扩展了该记录器类的实体类。
class ErrorLogger constructor(level: Int) : AbstractLogger() {
init {
this.level = level
}
override fun write(message: String?) {
println("Error Console::Logger: $message")
}
}
class FileLogger(level: Int) : AbstractLogger() {
init {
this.level = level
}
override fun write(message: String?) {
println("File::Logger: $message")
}
}
//步骤 3 创建不同类型的记录器。赋予它们不同的错误级别,并在每个记录器中设置下一个记录器。每个记录器中的下一个记录器代表的是链的一部分。
fun main() {
val errorLogger: AbstractLogger = ErrorLogger(AbstractLogger.ERROR)
val fileLogger: AbstractLogger = FileLogger(AbstractLogger.DEBUG)
errorLogger.nextLogger = fileLogger
errorLogger.logMessage(AbstractLogger.ERROR, "This is a debug level information.")
errorLogger.logMessage(AbstractLogger.DEBUG, "This is a ERROR level information.")
}
备注:责任链、等级条件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