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人会说,现在所谓的漫画收藏圈里,多有敲骨吸髓的倒贩,时存鸡鸣狗盗的宵小,加上三两满腹从众心理的初哥,以及一众书藏万卷的泰斗,一个属于纸片人的生态体系俨然如同一潭子深不见底的幽水,端是一个精彩了得。殊不知,将时间的指针逆行五十载,曾经就有一部漫画,以半个世纪前的香港为蓝本,描绘了那方水土中芸芸众生的蝇营狗苟,鸡毛蒜皮,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一段段短小精悍的漫画篇幅,嘲弄他人也自讽自嘲,诠释了一幕幕市井小民经历时代变迁,在文化冲击之下的人生百态。
那一段属于香港人自己的特殊岁月中,似乎每一个人,都无法抵抗来自于《老夫子》的魔力。
在上一篇书报之中,有提到我对于武侠文化中黄、古二人的尊崇之心,如果说,将金庸、古龙二位先生谓之为武侠文学中的中流砥柱,那么,以一己之力画出了整个香港浮沉数十载光阴的王泽先生,谓我而言就是香港本土漫画的泰山北斗。比起文字洋洋洒洒于笔下跳跃,漫画的形式感,则更容易将由线条所组成的美感在纸上曼舞,一样能够让读者们于身心愉悦,那种由纸张温度所带来的感动,绝不是现在高像素所带来的清晰能够比拟的。
对于很多国人而言,《老夫子》代表着一种介乎于血脉之间的情怀,这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感动,更多展现的是向下兼容多于向上求索的朴实,这部作品中,没有动辄煽情的词藻,没有刻意炫技的画技,有的只是身边人,身边事,只是一笔一划下,记录生活的真实画面而已。中西掺合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漫画本身一种略带复杂的特殊幽默感,西式的黑色幽默与港式的诙谐风趣,笔墨出世道的荒唐,人心的荒凉,其目的本身就是以笔为刀,以纸为剑,用最为简单的黑与白去抨击那一抹不公不义的灰,去为一众贫苦小人物发声。
《老夫子》正篇漫画常以四格六格的形式诠释故事,黑白分明,绝无累赘,画面所搭配文字寥寥无几,甚至于时常通篇无字,皆由画面人物动作张力演绎,以四字成语为题,轻松易懂。在题材上,故事多以香港当时的时事、习俗、文化为灵感,聚焦社会,取材生活,将旧时香港居民的生活习惯、时代风尚,全方面演绎衣食住行的点滴琐事,以小见大,从小人物的一举一动去见证大时代的时过境迁,而正是这种向下兼容根植于民众的亲和力与熟悉感,自然而然的,《老夫子》便成了国民级的漫画作品,成为了香港漫画中「草根级」的殿堂漫画。
相较于NBA里的衡量一支队伍球星的阵容深度,时常以三字作为标准,马刺的GDP组合,公牛的铁三角,凯尔特人的Big 3等,在《老夫子》中,自然也就有着属于自己的巨星,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三人成行,与时代共舞,携岁月同行,演绎了许多人的童年、青年、中年甚至于老年的欢乐,时间确实会让我们失去很多东西,但也有许多沉淀,不会因而消散,一如这种可传承的笑声。
王泽老师笔下的老夫子,更像是一个在中西文化撕扯之下的顽童,经历着新文化与旧观念的反复冲突,从没想到一个人物能够有那么多重的性格特征,可以在上一秒愤世嫉俗的打击崇洋飞仔,下一秒就能西装革履的觥筹交错,能够大义凌然的拔刀相助,也能鬼鬼祟祟的拾金而昧,既单纯又狡黠,且迂腐而激进,观一斑而窥全豹,读一人而知全貌,不仅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异色与荒谬,也剖析了时下民众的无奈和多变,市井都市本就是个说头而已,真正能代表时代的从来都只是人罢了,这点上谁都逃不过,之所以《老夫子》能够历久不衰的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认可,也就是因为作品本身那股子质朴的贴地气,让人不得不去拥抱着久违了的熟悉感。
说完了老夫子,自然也不能遗漏大番薯与秦先生这两位Super star,不管怎样,他们都算是补全这部作品的最为重要一块拼图。如果说,老夫子代表的是在中西文化洗礼中模棱两可那一类人的话,那么秦先生就是西式前卫文化的支持者,大番薯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式传统文化的卫道者,仅仅只从三个人物形象,揣摩了三种人生思维,贯联了一整段的文化变迁,这手法,不得不谓之高明。秦先生正直善良,外表俊朗,身型高挑,偶而为之仍会有些许的耍弄聪明,大番薯性格乐天,好吃懒做,单纯笨拙,时有倒霉之处却常伴“傻人有傻福”的运道。同样是香港制造的金字招牌,这三人的羁绊友情,总会让我想起港片黄金世代中的《五福星系列》,老夫子就像是冯淬帆老师饰演的犀牛皮,鬼马多计;秦先生如同秦祥林老师饰演的花旗参,狡黠风流;而大番薯则就是曾志伟老师所饰演的罗汉果了,憨傻滑稽,且不论这两者之间是否有所关联,用着自己的一套人生道理去笑对人生的这些个老友记,从不计较他人的人云亦云,倒也真活成了他人梦寐以求难得糊涂,倒不失为一段佳话。
关于《老夫子》可讲的似乎不多,是因为作品本身的特性,好像三言两语便能道尽书之优劣,但同时,《老夫子》可讲的却又不仅仅只是如此,且说「老夫子」之生父究竟是谁,已经能够成为友人酒间茶时的谈资。当年,朋弟老师的作品不但有《老夫子》,还有《老白薯出土记》,漫画造型与王泽笔下的老夫子和大番薯有九成相似,原版《老夫子》创作于三四十年代,港版《老夫子》于六十年代开始连载,于是剽窃的批判接踵而至,从而才有了至今也不得而知的这段过往。
如今,斯人已逝,两位先辈都已辞世,或许王泽老师与朋弟老师之间的渊源,也会随时间打上一个句点,作为后辈,作为读者,我们是否也可在客观的角度,从作品的角度去解读从属,如果说,这段「老夫子」的创作契机,是一种传承与学习的过程,那么也就成全了师承故智的一段美谈,以创作者而言,创一物如同育一子,各种艰辛苦难,旁人自是难以明了,对待这种需要一个人耗费无穷的心力与血汗的物件,除了叹服也唯有尊崇方能表达心中敬意了。
至此,在我眼里,《老夫子》已经是为数不多能还够贴上国货二字的漫画作品了。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璀璨长河里熠熠生辉,薪火相传的是不灭的传承,时代或许在变,潮流可能会换,商业化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利弊也甚是了然,欧风美雨来袭,韩流风头日劲,很多人都在说传统文化日渐没落了,究其根本,它并不是不见了,而是被人放弃了,而这个人,你,很熟。
就让老夫子一直这个模样吧,别变老了,变没了,过去的好东西不能丢,那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