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游嘉峪关是2003年非典期间,出差完毕,我和杨彦匆匆忙忙走马观花的游览,那时也没有微信,也没有留下什么记忆,只记得粘米浆混合泥土稻草修的城墙。2017年国庆节再游嘉峪关,嘉峪关经过修缮,扩大了范围,门票也贵了不少。租了个电子导游,有导航功能吧,走到某个景点,电子导游就自动解说。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
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即使敌人攻破第一道城门,在窄窄的巷道里也会被围剿,或被城楼的弓箭等武器射杀,三道城门,很难攻破。
嘉峪关进门两边的铜版画,有很多幅,很壮观,后悔没有全部照下来。
群马雕塑(忘了名字),领头马健壮有力,姿态优美,腾空欲飞,很多地方都在借用它,比如都江堰市区的雕塑(似曾相识?)。
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郭沫若也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并曾泼墨挥毫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 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
“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跟嘉峪关有关的历史人物有霍去病、左宗棠和林则徐等~
1)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是一位少年将军。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功劳。
霍去病的忠君爱国,从一件轶事中可以表露。相传汉武帝看到霍去病讨伐匈奴驰骋沙场,立了大功,为了犒赏霍去病,特地指派了工匠修建一宽敞华宅。竣工后,汉武帝让霍去病先去过目、了解是否如意,但是霍去病却向汉武帝上奏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爱国忘家,壮志凌云,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言。酒泉的来历也是因为霍去病打了胜仗,汉武帝赏赐他一坛酒,人多酒少不够喝,倒酒入井,井的泉水都变成了酒,故称酒泉。
2)左宗棠(公元1812-1885年)公元1866年任陕甘总督,次年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1873年来嘉峪关,手书“天下第一雄关”,制匾后高悬于关楼,至今尤在。
3)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1811年入翰林院,曾任钦差大臣,主持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1842年被贬官发配新疆,途经肃州嘉峪关,写下了有名的“嘉峪关感赋”,故友为他写下了“桐阴睡鹤观调息,雪夜图蕉得书禅。”
秋游嘉峪关
天高云淡远
仰视古关隘
犹聆壮士面
俯拾残箭镞
顿觉体生寒
西起最雄关
思绪怅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