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有三方霸主,其中一个就是刘备,但是在之前,刘备还是一个卖草鞋的穷汉,“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刘备自小丧父,和母亲卖草鞋生活,这样的生活只比乞丐好那么一些,在这种环境下,他不但没有放弃,反而还不断去追逐,最后竟成为了威震一方的霸主。
他到底是用什么,因为什么成为了一方霸主呢?卖草鞋的人那么多,贫穷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独独就他可以成功?
首先,他有着别人没有的志向,他胸怀大志,心系天下。“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东南角上有一棵桑树,那桑树十七多米,刘备小时候与朋友一起在树底下玩,他说:我必然会乘坐天子的车。刘备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十四岁,十四岁的他竟然可以说出这样的话,证明他从小就有成为天子的志向,虽然是一句童言,但他的志向却暴露了出来。
“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一片天地,他把刘禅封为皇太子,刘永为鲁王,刘永为梁王。在此之外,刘备之前还认过一个义子,名叫刘封。四个儿子的名字合起来叫“封禅永理”仔细想想,“封禅”一般发生在改朝换代或乱世后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而“永理”的意思则是长久治安。合起来“封禅天下后,得到长久治安。”刘备的志向再次暴露无遗,他的志远行敛。
一个人的梦想决定他的目标,和他的方向,也许就是刘备的志向才让他一步一步的走过来 。
其次他的姿态低,懂得韬光养晦。“往奔中郎将公孙瓒。先主遂去楷归谦。先主败走归曹操。先主还绍军。先主遣麋兰,孙乾与刘表相闻。”这个时候的刘备正在闯荡,这一段时间他不断的成长,去投靠别人,他一共投靠了五个人, 也叫五易其主,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这五个人。他并不是没有实力,而是在隐藏自己,等待一个很好的时机。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曹操说:天下的英雄就是你和我。刘备听了吓的掉了筷子,在这之前,刘备还猜了好多人,但就是没有猜曹操,刘备在装糊涂,他故意没有提曹操,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韬光养晦,洞察人性。
刘备并不比曹操,孙权差,他甚至比孙权,曹操还聪明,但他之所以没有展露出来,是因为他一直在筹谋,他把他的想法统统都隐藏了起来。也是因为他韬光养晦才得以成为霸主。
最后他用仁义成就好名声且城府极深。“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刘平非常讨厌刘备,于是他让刺客去刺杀刘备,但是这个刺客不忍心去杀了刘备,于是走了。这也是刘备的一种本事,可以让别人不忍心去杀了他,这是刘备的人格魅力。
“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就是著名的携民渡江。以人为本,这是刘备的政治理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用仁义去夺得百姓的认可,他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他本可以去独自逃生,弃民众于不顾,但他却没有,也许他真的是舍不得放弃百姓,也或许在只是他的一个夺得人心的计谋。
刘备凭啥成功,凭啥成为一方霸主,就凭他心中有远大抱负,心系天下,凭他懂得韬光养晦,洞察人性,凭他可以用仁义去夺得民众的认可,夺得好名声,城府极深。就凭这些他就远超我们,成为一方霸主也是他本来就应该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