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读了萨提亚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这本书,有一些收获和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感觉很吸引人。总能喝出有一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是慢慢的读下去你会发现里面还是很有料的。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幸福家庭,健康家庭的模式。并且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步骤去实现。其中贯穿了很多的心理学知识,从而让我们可以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使我们的改变行为是自觉自发,而非压抑控制从而能够切实的做下去,达到实践的目的。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土壤和环境,我们能长成什么样或者说我们的思想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所以家庭对每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精神分析的学习我知道了,我的很多的困扰来自于原生家庭。难怪张爱玲在他的作品中对家庭的描述(大意,原文记不住了)家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却爬满了跳蚤。我们深受跳蚤之扰,很想灭了他,但又缺乏勇气。脱下袍子之后不仅要袒露自己而且要向世人展示自己养育多年的跳蚤,情何以堪。而本书,是从人性(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的,让读者和作者可以赤裸相见,不觉尴尬。所以作者首先讲的是自我价值。
由于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不同,作者列出了五种不同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模式:第一种讨好型。这是一种低自我价值的低自尊的人常用的交流模式,她用语言表示他不能为自己做任何事,他总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第二种是指责型。我们的父母常常就是这种类型的。这也是一种低自尊的表现。只是使他人认为你是坚强的。第三种是超理智型。将一切事件理性化,使个体能在应对威胁时好像那威胁是无害的。将自己的自尊心很好地隐藏在大话和充满智慧的词汇下面。第四种是打岔型。这是忽略威胁的存在,表现得好像威胁不存在一样。第五种是一致流动性反应,作者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交流方式。其实在我们的日常交流过程中这五种方式都存在着的,只是哪一种方式更加的突出一些而已。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我们我们的交流模式中更多的可能是前四种。但是由于现在家庭单元的逐渐变小,也就是目前的三口之家,一致坦诚的交流,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一个家庭使用真实直接而单一含义的表达方式进行沟通,会带来彼此的信任和关爱,会让家庭中的成员怀有希望。
你的家庭中有谈话的禁忌区吗?在我们的旧家庭中一定会有的。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能够谈论和碰触的。好像只要不谈论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就是不存在的一样。作者在书中也谈到了这些情况。作者认为:我相信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被谈论的,并且都是可以在人性上被理解的。让你的孩子知道你是怎么想的,真诚的说出你内心的想法和希望,和孩子平等的交流。不管彼此的意见是否一致,是否冲突,我们都要捍卫家庭成员说话的权利。你可能会说我让他说了我并没有不让他说话呀,但是亲爱的你有没有在孩子说出真心话时,你的反应是发怒,是惩罚,是责骂。而没有感谢他能够这么信任的敞开心扉与你交流。想想下次他还敢说吗?他还愿说吗?所以每当孩子有不同意见时,我们心里先暗喜一下哦,孩子还是可以很真实的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这说明我们之间的交流还是无障碍的,孩子无需隐藏自己。夫妻间的交流也是如此。我想最难做到的可能就是我们与自己父母的交流。很多时候我们在父母面前是低自尊的。我们不敢真实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有太多被伤害的情节,说到这里我也感觉很无奈。
作者指出现在有很多证据表明一个人的身体和他体验到的价值感是一致的。进一步说,那些更容易生病的人经常将他们自我知觉为无能的歪曲的和不受欢迎的。这在我们的父辈中是经常看到的。他们很多人持续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我们可以看看是不是我们给到他们的关爱少和他们自我价值感低而造成的呢?其实,在我这个年龄的中年妇女中,也存在着很多这种由于心理因素而产生的身体情况。其根源很可能就是由于自我价值感低而造成的。解决的对策就是用积极心态,认可接纳拥有自我,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作为其他的家庭成员也应该积极的关注和关爱她们,坦诚而真实的交流。
作者把家庭建设,当做一项工程来看待,父母就是家庭蓝图的设计师。爱和希望是家庭建设的原动力。作者指出实际上每个成年人都有自由说是或者否,与此同时他也可以在坚持己见的时候感到平静。一旦家庭成员深刻了解到所有人都是家庭的一部分,没有人必须去爱他们所不喜欢的部分,那么大多数家庭就能够以这样一种新的方式聚在一起,并一起工作。当人们彼此之间有了诚实,真实的关系之后,他们可以生活在和谐之中。把孩子变成自主独立有创造性的人,与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成为朋友,是作者认为人类延续的终极点。而这一点也正与我的家庭蓝图相契合。
虽然这本书的写作年代久了一点,再加上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读起来有隔靴搔痒之感。但是人性是相通的,家庭模式也是相似的。书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可以思考,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值得读一读。谢谢作者萨提亚,谢谢推荐给我这本书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