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克木先生 《书读完了》
认识金克木先生的第一本书便是《书读完了》。
那是在图书馆里随意浏览书背的一个下午。看见这个书题,第一反应就是“书是读得完的吗”?这样感觉对我来说遥遥不可期,无从想象,但令人羡慕。自然未等得及借出就翻阅了起来。
第一篇《“书读完了”》中就给出了先生说的解。通过找地基似的“密码本”,达到以点概面的效果。
先生举例说道
西方文化的密码本有《圣经》,亚洲则是《古兰经》。
西方哲学的密码本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的书。
西方文学则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再加上一本《唐吉可德》。
中国十本必读的古书有《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中国史书最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文献通考》。
读文学书第一本则是《文选》。
对文史哲,的确是有可能通过找密码本的方式”三冬文史足用“的。对于其他学科则不尽然。
《书读完了》分三辑:“书读完了”、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读书·读人·读物。从标题即可知这三辑间的递进关系。先生的读书之道跳脱出常人所想之所及,虽仿之但终究还是只能得其形而不能达其神。
越读越觉得,金克木先生和木心先生一样,对读者看得很高。不是说他们在卖弄学识,而是认为笔下之语不应是读者的门槛。因此每次也是越读越惭愧,越读越有动力,不由得记下一叠一叠的书单。
先生的读书法,虽不像《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是本实用性极强能有某些守则一一应用的工具书,但是能给我以指导,以动力,且能对先生怎么读书观以大略,足矣。
以上,我要赶紧去读书了。达不到先生在写下这书时候的水平,也该努力赶上先生在我这个年纪读过书的水平,是不是。
2 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的目的有两种: 为获得资讯而读; 为提高理解力而读.
阅读有两种意义: 一种是读报纸,杂志等, 用现有的理解力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这样的读物能增加资讯, 却不能提高理解力;
第二种是作者和读者的水平不同, 读者尝试去读一个原本并不太了解的东西, 这种是能够增加理解力的.
阅读的层次: 基础阅读; 检视阅读; 分析阅读; 主题阅读.
检视阅读二: 粗浅的阅读: 一口气读完, 中途不要停下来思考不懂的地方.
快速阅读的简单训练方法: 将大拇指,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心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 速度要比眼睛感觉的快一点, 强迫眼睛跟着手移动.
书前写大纲, 书后写个人索引
笔记分为结构笔记&概念笔记
分析阅读第一阶段: 这本书大概在谈些什么, 了解大纲
分析阅读规则之一: 按照主题分类
分析阅读规则之二: 使用单一的句子, 或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分析阅读规则之三: 列纲要, 将一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按照一定关系列举出来
分析阅读规则之四: 知道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阶段: 深入了解全书的具体内容和结构
分析阅读规则之五: 找出关键字, 达成共识 (与作者在词义上达成一致理解)
分析阅读规则之六: 从句子里找出主旨
分析阅读规则之七: 知道论述, 反过来找出句子
分析阅读规则之八: 了解哪些问题解决了, 哪些没解决
用自己的话把一个句子复述出来, 或者举出一个例子, 都可以检验是否理解了这句话
阅读要提的四个问题:
1. 这本书大概说了些什么?
2. 具体内容是什么? 怎么描述的? (细节是什么? 是如何说明的? )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全部还是部分?
4.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意义?
3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阅读已不在成为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这句话是对二十世纪文学而言的。庆幸的是,我读这本介绍二十世纪文学的读物并不是一个“痛苦的仪式”,不仅如此,还感觉很有意思。
整部书共分为九章,细致的介绍了9位重量级作家的作品流派风格,写作手法,他们的作品在社会、学界中的影响以及历史地位。
我作为一个文(学)盲,却能大致看懂书中的内容,甚至有所思、有所悟,不得不说这本书既通俗又有深度,确实是一本极好的了解当、现代文学的书。
因作家所著内容、形式、流派的不同,不同读者可能会对不同的章节感兴趣。像我自己,最深有思想共鸣的是第一、第二讲的卡夫卡与普鲁斯特。
在他们的写作手法上最感兴趣的则是海明威与博尔赫斯。而对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关系层面来说,最有意思的就是百年孤独。
(当然,这也恰恰是作者谈的深入的部分)相比较而言,罗伯格里耶、福克纳和昆德拉我则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对于不同作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的角度也不同。这一点值得关注:它恰恰印证了这是一本文学评论,而文学是一定要渗透出作家本人的影子的。